1月31日晚,宜兴人民剧院内座无虚席,由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院“00后”年轻演员担纲主演的青春版《玉蜻蜓》叫座又叫好,一连6天的演出也让锡剧迷们过足了戏瘾。
这个春节,在文旅复苏的大背景下,演艺市场逐渐回温。送戏下乡、戏曲进博物馆、进服务区......各具特色的江苏戏种为热闹的节日气氛再添一把火。
戏曲报春,演艺市场强劲复苏
手持火尖枪、脚踩风火轮、身披混天绫、臂挎乾坤圈,造型变化多端的哪吒引来观众接连惊呼;“小小飞虎队”扒火车、劫军火,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带领观众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春节期间走进东关街、仁丰里、大运河博物馆、明月湖等扬州知名景点,市民们不仅能领略美好景色,还能感受扬州传统木偶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次春节,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扬州市木偶研究所书记、所长胡展告诉新江苏记者,受疫情影响,过去三年剧团演出场次大为减少,以2022年为例,不到300场的演出比早年间足足少了100多场。而仅今年春节7天,剧团就在旅游景点、文化场所、商业综合体演出33场。“看到这么多观众回归,我们在台上十分激动。”
除了热门旅游景点与剧院剧场之外,今年春节,许多村里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经典好戏。大年初五下午,涟水县滨河新区广场上坐满了人,涟水县淮剧团传统古装戏《牙痕记》正在舞台上热演。伴着铿锵有劲的锣鼓,年轻的淮剧演员着水袖长衫,唱着朗朗上口的曲目,引得台下村民连连叫好。
“今年,我们剧团惠民演出场次增多,老百姓都能看得尽兴。”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望着人头攒动的广场,心情激动。今年,剧团还在唐集、黄营等周边乡镇演出,《借档》《秦香莲闯宫》《探寒窑》等传统折子戏的经典唱段响彻田间地头。
排剧育苗,基层院团焕新生
文旅市场的复苏让冷寂一段时间的戏剧重新热起来,舞台上精彩纷呈的剧目背后,离不开基层院团几十年来的守正创新。
常州滑稽剧团团长张怡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刚进团时,正赶上发展高峰期,很多传统滑稽剧目场场爆满,到外地演出一去就要几个月。后来,人才流失、剧目短缺等现实原因让剧团一度陷入低谷,部分基层剧团甚至濒临解散。为了寻求出路,基层剧团吊着一口气,从剧目和人才两方面摸索求生。
“以精品剧目立团!”翟永军在剧团最艰苦之时定下发展基调,全团停发三个月工资,集资创排现代戏《鸡村蛋事》。“从乡村来,演百姓事,只有把根扎进人民群众中,才能让基层院团永葆青春。”随后陆续推出的现代淮剧村干部三部曲、党员三部曲等,屡获大奖。
传统曲艺新编现代戏是与当下社会、年轻观众接轨的重要方式之一。江苏基层院团紧抓这一新路径,扎根本土,演当地人物,说身边故事。盐城市淮剧团现代戏《鸡毛蒜皮》《十品村官》《半车老师》等作品聚焦苏北农村,以轻喜剧方式演身边的小人物,频频引发当地观众共鸣。常州滑稽剧团创排的《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借用常州籍作家高晓声笔下的典型人物“陈奂生”讲述新时代的农民故事。
为了拓宽戏曲受众,剧目形式也要寻求突破。“舞台上要创新,改变一桌二椅的旧模式,唱腔上也要求突破,不能是老调子,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盐城市淮剧团团长张正余表示。张怡也指出,滑稽剧要拓宽地域边界,就用一改过去方言表演的形式。“滑稽戏为了不提前透露包袱,全程是不打字幕的,现在我们的新编戏都用常普,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演,大家都能理解。”
剧目是立团之本。有了好剧,还需要有好演员将其搬到台上,搬到人前。基层院团要想长久发展,“好苗子”是剧团的活水之源。基层院团采用定向培养、名师带徒等方式,让人才培养呈现常态化。
2013年,盐都区人民政府特批30名十二三岁的小学员成为盐城市淮剧团的“定向委培生”,经过4年专业培养,“戏苗子”回到剧团后迅速成为中流砥柱,参演的淮剧《菜籽花开》《送你过江》演出,分别获得了江苏省第三届和第四届“文华大奖”。
扬州市木偶研究所连续三年承接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班,既培养木偶制作人才,也培养木偶表演人才。此外,所内还积极实施人才激励政策,每年都对45岁以下的中青年演员进行考核,由演员自选剧目,邀请知名艺术家担任评委进行打分,查漏补缺,不断进步。
“演出市场是期待看到新鲜面孔的。”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团长周东亮也格外注重青年演员的培养和锻炼。1月29日、30日演出的《双珠凤》就由周东亮带领“90后”新人演员黄云茜演出。“我们要大胆给予年轻演员挑担子,让他们挑战经典剧目,为他们量身打造剧目,只有多演多练,才能快速成长。”
下田间去线上,戏曲文化“遍地开花”
从田间地头寻找题材、寻觅人物,再将动人的戏送回田间,近年来,江苏创新办好“送戏下乡”省政府民生实事,全省“送戏下乡”近2万场,越来越多的戏曲在乡间回响。
涟水县通过“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看戏”,采取了“超市化”供应、“菜单式”服务、“订单式”配送,把符合老百姓口味的剧目送到家门口。“我们12个乡镇和6个街道都有固定的演出地点,每次演出都会配备舞台车,保证把戏原汁原味地送到田间去。”翟永军说。此外,为保障送戏下乡常态长效,县政府还对省定送戏下乡指标超额完成场次给予每场4000元的补助,解决资金90万元。
大年初三,王国伟一家驱车出游,路过阳澄湖服务区休息时,老戏台上正在表演的昆剧《牡丹亭》选段引起了他的驻足,“没想到,在古色古香的服务区里还能听戏!”
今年春节,在阳澄湖服务区每天都能看到昆曲、评弹、古筝等经典曲目。“为了让广大顾客感受浓浓的地方风情,我们精心优选传统曲艺展演,让顾客全方位体验‘不入苏州城,尽览姑苏景’的意境。”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阳澄湖服务区副主任张雪花说,“在邀请剧团时,我们还会主动向基层院团倾斜。基层院团长年累月在民间演出,更了解普通民众对戏曲的口味。这也有助于服务区更好地定位顾客需求、调整服务方向。”
除了线下接地气的曲艺活动,线上直播间同样成为播撒文艺种子的沃土。
兔年春节,扬州市木偶研究所第一次尝试线上直播。从大年初一至初七每晚7点,小观众王子轩都会端坐在电脑前,和他喜爱的白雪公主、嫦娥、爱丽丝、爱莎等人物互动。“妈妈告诉我每天都有木偶剧在线上直播,我就守着看。”
“不是所有小朋友都有条件到现场观看演出,我们希望通过直播来丰富他们的寒假生活。”胡展说,线上直播能培养小朋友对木偶剧的兴趣,他们在小屏上接触后,会愿意走进剧场沉浸感受,和白雪公主合一次影,亲手制作一只木偶等互动形式更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以此带动剧场的生命力。
也有更多演员变身“主播”,在直播间收获粉丝,弘扬戏曲文化。盐城市淮剧团演员姜辰颖就是其中一员。直播间里,她用戏腔翻唱经典歌曲,与观众现场“连麦”,教学淮剧基础动作教学......“只有贴近观众,了解观众,重视观众,戏剧才会生生不息。”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徐春晖 周永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徐春晖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