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正月初八,扬州市宝应县新丰村广场上萦绕着袅袅淮音。水袖扬起又落下,一场淮剧演绎出经典戏剧角色赵五娘的悲与韧。
新春伊始送好戏,是宝应县淮剧团多年不变的传统。从大年初一开始,宝应县淮剧团就下乡了。“今年邀约多,下乡早。这次选定的曲目《赵五娘》是剧团去年重新排好的戏,有‘经典味’也有‘时代情’。”宝应县淮剧团团长姜春梅说。
年前,淮剧团就一一接下了县里各村的演出邀请。即便早早排好了演出表,仍不断有临时场次安排进来。一直到初八,戏团51人全员全时到岗,无人缺席。
“宝应民众爱戏、懂戏,他们是戏团的知音。”姜春梅说。被誉为“淮河流域的明珠”的淮剧,是具有鲜明江淮特色的地方戏种。宝应是西路淮剧的发源地,与淮剧渊源深厚。在宝应,不少人家还保留着过去的习惯,逢年过节就安排好家务和农活,早早地出门看一场淮剧大戏。
观众有期待,剧团不辜负。“不管到哪演戏、台下是谁,只要幕布一开、音乐一响,这戏就得好好唱。”负责剧团演出统筹的袁秀丽告诉记者,下乡演出,经常没有专业场地支持。可是,县级剧团演出的“主场”在乡村,观众的主体是村民。“虽然乡下的演出条件不比剧院,但更有传统表演的氛围,也更考验演员功力。服装道具、奏乐等一丝一毫都不能出纰漏。”袁秀丽说,剧团一直致力于把优质表演带给观众,因此剧团从不用录音等辅助演出,确保每一场从表演到演奏均是现场演绎。
这段时间,宝应淮剧团精锐尽出,不少青年演员也开始“冒头”,受到戏迷认可。而只有剧团人自己知道,这份认可来之不易。
近些年来,宝应淮剧团“抱团”发展,从一个濒临倒散的县级地方剧团,逐步“站起来、活起来、响起来”。在招录专业人员补全表演班子的缺口后,剧团积极寻找表演机会,将演员们特别是青年人推向更大的舞台。这不仅扭转了当初“缺人缺钱”的局面,还走上了一条呈现精品展演与充实基层服务并举的良性发展道路。
“这几年来,台下观众多了起来,还有很多年轻人来捧场。知音犹在,面孔也更新了,我们感到很惊喜。”姜春梅说,观众在更新,淮剧也要不断推陈出新。自2019年起,宝应县淮剧团创作出如《运河岸边槐花香》《浪起宝应湖》《悠悠举子心》等一批“带露珠”“冒热气”的精品剧目,其中有的还登上了省级大舞台,赢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掌声与喝彩。剧团上下深知,戏剧既站在高雅艺术的舞台上,也能传递百姓的真挚情感。身为县级剧团,不但要追求舞台上的掌声与光辉,亦要紧扣乡土社会的脉络,追寻田野上、泥土间的生活韵律。
翻开新春的演出排期表,姜春梅在初八演出这栏画下圆满。趁着演出空当,她要带领剧团休整一番。再过几天,到元宵节,他们将再次踏上下乡演出的路途。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童棹凡
编辑: 童棹凡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