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关乎立国之本,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将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2021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重点关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强化农业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江苏作为农业大省,正搭乘农业创新东风,绘制一幅美丽的农业现代化画卷,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提高农业创新水平 挑起农业“金扁担”
作为“鱼米之乡”,江苏一直是农业大省和强省。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农科院科研处副处长张保龙表示,江苏的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中有升,尤其在去年新冠疫情和洪涝灾难的双重夹击下,江苏省的粮食总产量仍达到了745.8亿斤,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农业强省的背后离不开农业创新,张保龙表示,农业创新不仅要从源头创新,还要注重全产业链的培育。“从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到后期加工和品牌打造,都需要科技加持,从而推动从田头到餐桌全产业链进步。”张保龙指出,现代农业不仅要满足高产量要求,也要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最终服务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背景下,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农业大数据联盟、江苏省种质资源库相继建立,依靠现代化农业技术培育出了一批如南粳系列大米、苏蜜苏梦系列西瓜,霞晖系列水蜜桃、苏科糯黑甜糯玉米等优质品种,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目前省农科院和国内外多个院校及研究机构紧密合作交流,联合攻关重大产业问题,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与地方合作成立了62家产业研究院,精准对接需求。希望通过现代农业科技的落地应用,带动产业兴旺,提高农民收入。”张保龙提到,在黄花塘革命老区,通过因地制宜模式定点扶贫,推广稻虾共作的农业模式使每亩地的收益接近1万元,当地600多位村民因此脱贫致富。
健全救助识别体系,精准呵护“夹心层”人群
“十三五”期间,江苏脱贫攻坚工作成果扎实,以特困为主的绝对贫困现象已基本消除。而相对贫困依然存在,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如何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施振旦认为,“十四五”期间江苏应将巩固扶贫成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城乡减贫,“双路”并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只有培育壮大更多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商业模式,用项目建设代替相对传统的资金扶持方式,才能提升农村发展能力和脱贫水平。”施振旦告诉新江苏,解决相对贫困要优先向扶贫重点区域和相对贫困人口倾斜,他建议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手段,建立精准的救助识别体系,着重加强对徘徊在城市与农村间“两不搭”的困难民工救助,解决现有社会救助“碎片化、断崖式、低保捆绑式”难题。
互联网加持新基建,提速乡村振兴步伐
“江苏农村互联网利用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步伐。”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董涛针对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建议加快新基建在农业农村的推广应用。他表示,在全省城乡基本实现4G、光网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推动频谱资源共享,尽快将通信基站、管道、杆线、机房等系列建设全面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随着城市消费场景发生的变化,电商带货成为新时尚。董涛建议,可以借此契机培育优质电商品牌,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销售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建立健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 郭蓓/文 黄琰/视频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