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百廿,初心如一。9月11至12日,南京大学2022级本科生报到后将全部入住鼓楼校区,完成一年级大类培养后,再基于学生的兴趣、学习基础等进行学科专业分流。在南京大学庆祝建校120周年之际,学校开展“寻根性办学”,就是让学生在百年文化中浸润修养,在丰厚底蕴中传承南大精神。
北至北京西路,南临广州路;东起天津路,西抵上海路和青岛路……坐落于市中心的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金陵大学的旧址。
百年长河中,鼓楼校区见证了经久不息的学术光辉,一批批大家由此启程,留下惊羡时代的巨著和作品;“九一八”事变之际,热血青年冒雨游行,力捍民族尊严;兵荒马乱时,南大师生泪辞故园,怀揣教育希望跋涉千里,在炮火与颠沛中教书育人;这片古朴校园曾作为一方避难所,散发国际人道主义光芒;也曾见证“五二〇”爱国学生运动,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时代记忆刻成坐标,一砖一瓦的古老建筑将岁月荡涤后的精华记录。以汉口路为界,南大鼓楼校区划分成教学科研的北园和学生生活的南园。北园包括北大楼、礼堂、东大楼在内的复古建筑群汇集东西方建筑精华,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巧妙地与西方建筑理念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中山楼、拉贝故居、赛珍珠故居、陈裕光公寓旧址、李四光小楼等大批近现代人物“剪影”,在晨曦日落间静静矗立,为鼓楼校区增添厚重的历史积淀。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根据学校“四区联动”的战略定位,四个校区分别定位为:鼓楼校区“寻根性办学”、仙林校区“扬优性办学”、苏州校区“开拓性办学”、浦口校区“开放性办学”。
其中,“寻根性办学”包括5个内涵:寻初心之根,即“视学校为家庭,视老师为父母,视学生为子弟”;寻使命之根,即“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寻精神之根,即“宽德养士、至乐成学、吾道在国、与世恒新”;寻文化之根,即“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寻成长之根,即“追求卓越、最好本科”。
和传统按院系或专业培养新生不同,南京大学更注重新生通识培养,引导学生在通识教育中主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达到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的融通。此前,南京大学的本科新生统一在仙林校区学习。
“很多高校建设新校区时也想把老校区的文化‘迁移’过去,但文化积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南京大学新生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施佳欢表示,鼓楼校区历史悠久,不论是文化浸润还是精神传承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的古建筑、名人故居甚至是一砖一瓦都凝聚深厚的文化底蕴,记录了老一辈南大人科学报国的崇高理想。把鼓楼校区作为本科新生的‘第一课堂’,能让新生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南大‘基因’,感受南大的爱国情怀和科研追求。”
鼓楼校区今年将迎来3850名本科新生,为协调服务好新生的学习生活,鼓楼校区围绕食、住、行、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提升。校园内还设置了十多处红色地标打卡点,鼓励学生学习生活之余,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精神。此外,学校还将开展院长第一课、青春微党课、校史剧和先修营等活动,通过历史重大事件和南大师生的真实事迹,夯实本科生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
“寻根性办学”是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探索,除依靠丰厚的文化底蕴熏陶,引导学生继承前辈精神、树立志向高远的人生目标同样重要。据悉,南京大学新生学院下设秉文、行知、有训、安邦、毓琇、开甲、健雄七个书院,实行“2+3”导师制度,即每位新生都配备新生导师,并由学长学姐担任朋辈导师,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成立校友导师团、银发导师团和留学归国青年导师团,让本科生拥有更多深耕学术和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
“今年,南京大学将设立‘南大新生讲堂’,广邀名家大师,阐释经典、前沿及探索历程,打造开拓学生视野、促进思想交流与碰撞的文化空间。”施佳欢介绍,学校还将设立“新生种子基金”,为学生价值养成、勤学苦练、成才出彩搭建丰富多元的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多学科交叉互通中发现问题,在同伴合作、导师指导下进行自由探索。
(图片来自南京大学官方微博)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