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半,天色蒙蒙亮。光线穿过薄膜透进大棚,绿油油的叶子上挂着露珠,一颗颗红得鲜亮的草莓探出脑袋来。这是句容市白兔镇文杰家庭农场的清晨。降雪带来急降温,“90后”农场主人笪文杰一早就赶来田里,给大棚多添一层“外衣”。
“今早气温降到零下5度,大棚要尽快加一层膜。”6亩草莓进入生长关键时期,在笪文杰细心照料下长势喜人。年关将至,“红红火火”的草莓备受欢迎,量少却让“尝鲜”的人多了起来。
“文杰家庭农场”草莓长势正好(新江苏记者1月17日拍摄)
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前来体验采摘的人多了、网上询问下订单的人也多了。年前,笪文杰日均销售草莓200斤,最多的一天卖出400斤,进账约1万2千元。他算了笔账,“年前这段时间估计能赚7万多元。去年年前受疫情影响,只有4万。今年年前收入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倍。”
笪文杰正在计算年前的草莓销量(新江苏记者1月17日拍摄)
7万多元,这样的数字让笪文杰的父亲笪祖云很是感慨。忆起自己和儿子一般大时,“那时候种西瓜,才卖几毛钱一斤,卖不出好价。”直到三十多年前,日子才有了转机。
1983年,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时代楷模赵亚夫在白兔镇种下第一株草莓苗,使这里成为全国最早种植草莓的地方之一。“草莓长出来了,儿子的学费就有了。”笪祖云回忆说,当时草莓亩产收入比常规栽培物高四到五倍。
笪文杰与父亲笪祖云(新江苏记者1月17日拍摄)
“好,没问题,1点前发货。”“先尝尝,看看合不合口味再买。”……一个上午,笪文杰忙着接电话和微信订单、接待采摘的游人,一刻也没歇息。笪祖云心疼地说,年前是生意最好的时候,这两天午饭,儿子只来得及吃两个包子打发。
笪祖云说,“我们过去沿街叫卖出不了句容,他们现在上网,还有浙江、福建的客户专门来买草莓。”但笪文杰认为,生意好不只是因为销售方式的改变,“我觉得最大的进步是技术和思路上的转变”。
“文杰家庭农场”的草莓(新江苏记者1月17日拍摄)
“摘下直接就可以吃。”笪文杰随手摘下一颗草莓放进嘴里,也递给记者一颗。草莓甜嫩多汁,果香伴着淡淡的奶油香在嘴里散开。他对记者说,“要想草莓口味好,‘全程绿色防控’是我的‘法宝’。”5年来,“亚夫团队工作室”教会他用生物肥、有机肥代替化肥,配合精准施药的新办法,草莓没有残留和毒性,草莓味儿也回来了。
“亚夫团队工作室”吉沐祥(图左)对笪文杰(图右)进行技术指导(资料图)
在“亚夫团队工作室”等多方帮助下,笪文杰现成为当地草莓科技示范户。年后,他打算继续提高农场的“科技含量”,安装监管摄像和产品溯源app,让消费者看得到草莓生产的每一步过程。
虽然采用新技术会投入超一倍成本,但比起老一辈产量优先,笪文杰更愿选择品质优先——“用技术保证品质,用品质带来口碑,销量自然就上去了”。
“新农人”用新思路走出了新道路。如今,像笪文杰这样的“新农人”在白兔镇不算少数。全镇草莓种植面积5000余亩,亩均效益4万元,还依靠草莓走出“农文体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笪文杰采摘当天已被订出的新鲜草莓(新江苏记者1月17日拍摄)
新的一年,笪文杰期待能和“亚夫团队”学习更多知识,将草莓品质进一步升级。他说,希望通过他们一代人的努力,打响“白兔草莓”品牌,“未来的路很长,但我有信心能和大家一起走得更好”。
40年,在白兔镇这片土地上,改变的是像笪家这样的莓农家庭的生活,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农人们播种下的对“莓好生活”的期望。
编辑: 唐韵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