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专业精神让逝者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帮助生者感受“生命之重”。今天,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加入殡葬行业,以独特的视角理解和对待死亡。又是清明,新江苏·中国江苏网推出特别报道,聚焦殡葬行业中的年轻面孔,聆听“送行”故事。
早上6点,张文涛就已到达隐龙山墓园。劝导市民文明祭扫、进行墓区防火隐患检查、擦拭墓碑、把碑前倒下的鲜花扶好……作为一名公墓管理员,清明是他最忙的时候。
背靠郁郁葱葱的牛首山山林,隐龙山墓园松柏叠翠,庄严肃穆。这里有45000穴墓格,是南京市最早开园的墓园之一。入业14年,在34岁的张文涛看来,每个墓碑背后,都是一段人生,或璀璨,或平淡,或畅快,或遗憾。在成为公墓管理员之前,张文涛做过化妆工、火化工。他回忆,从殡仪服务专业毕业后,在实习期间第一次接触遗体,内心忐忑不安。“尽管师兄多次教导我,说殡葬人做的是积德行善的事,但第一次打开装遗体袋,我还是有些手抖,直到看到那位老奶奶安详的面容,内心才逐渐平静。”
身边的同事帮助他缓解不适,逝者的家属也向他表示感谢。张文涛一边工作一边自我调节,决定在这个“神圣”的行业里留下来,成为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宁的殡葬人。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死亡”是一个忌讳的名词,与之相关的工作也都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工作前几年里,张文涛不敢告诉别人自己是一名殡葬人,只是隐晦地说在民政局下属单位工作。囿于工作特殊性和隐形的社交压力,他的对象也是同行。
2010年,张文涛岗位变动,成为南京市殡葬管理处陵园中心的一名公墓管理员。公墓管理员,是从事公共墓园和墓地维护管理等服务工作的人员。有人叫他们“墓园服务员”,有人叫他们“守墓人”。张文涛的工作,是负责对市属的11家公墓进行监管、建设、经营和巡查。这些墓园里,共计安葬约有22万位逝者骨灰。他每天穿梭于各个墓园中,无言的墓碑是他的服务对象。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里,公墓里只有一块块方状墓碑。张文涛澄清说,现代墓园并非死气沉沉,还有生态葬区、景观壁葬区、悼念区、休息区、景观区等等,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许多墓园建有供人休息的亭台,植有好看的榕树和杜鹃花。这些景致是对悼念者、祭扫者的慰藉。
平日里,张文涛听得最多的是逝者亲友的沉声哭喊,每天看到的是天人永隔的生死离别。大多数时候,墓园是冷清的,即便是来此缅怀的生者,也都沉默寡言。2017年清明期间,张文涛在岱山墓园巡园时看到,偌大的墓园,一位佝偻着身体的老人静坐于碑前良久,时而沉默,时而轻声低语。“我留意发现,他那几天每天一大早就来,带着小板凳和干粮,一坐就是一天,直到工作人员下班才离开。”张文涛说,这块墓位是老人老伴的,当时她已去世5年,而老人也已81岁了。
近年来,随着网上祭扫、代献鲜花等新型祭扫方式的出现,公墓管理员们承担起更多代祭扫工作。看着一张黑白照片、一串串介绍逝者的碑文、一句句墓志铭,张文涛不敢懈怠这些熄灭的生命,他每次都满怀敬畏地擦拭灰尘、整理花束。凭借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他赢得了第十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公墓管理员职业竞赛二等奖。
“未知死,焉知生。他们应该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张文涛说,一年365天跟“死别”打交道,他目睹了太多生者的痛苦,也愈加觉得,生命从始至终都充盈着感动与温情。
文中受访对象为化名,文中图片由南京市殡葬管理处提供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苑青青
编辑: 苑青青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