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溪之畔,几株墨竹拔地而起,两抹丹砂一前一后相伴穿林而过,怡然自得。这轻松闲适的一幕被明代早期院体派花鸟画的开山鼻祖——边景昭落在绢丝上,成为其代表作《竹鹤图》。
双鹤、老竹、湖面、坡岸错落有致,仔细观察,从近到远都有可琢磨之处,在长轴中能全景式感受旷达潇洒。
近处,两只白鹤一动一静,一只竹前缓步,鹤首轻俯觅食;一只单足着地,回首自啄其羽。腹背大块的白羽占据画面的主体,却不显单调古板。淡墨精细勾出轮廓后,白粉以鹤的生长规律层层渲染,直到几乎看不出勾勒的痕迹,似真羽片片分明。头颈与尾羽则施以重墨,显出绒毛质感,油光可鉴,鹤顶以浓朱砂点缀,光彩夺目。
从远古的壁画开始,鹤的绘画风格就逐步从粗犷稚拙过渡到工细写实。到了明代,画家在笔简意赅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式的夸张变形,将鹤的颈脖弯曲成圈,故意拉长双腿,更加突显“顶之浅深,氅之黧淡,喙之长短,胫之细大,膝之高下”。
双鹤之间,立着两株交叉的老竹。竹秆用中锋勾勒,竹叶用双勾技法细描,粗狂挺拔,还有一株置于背景,顶天立地,撑起整个画面。
中景,一汪平静的湖水是留白之笔,从近处雄迈刚进的陡坡延伸开去,连接远处低缓的堤岸,淡墨浅浅渲染,形成平衡之势。
《竹鹤图》工整清丽、赋色浓艳,带有浓郁的宫廷气息,是边景昭的典型风格,承继了五代黄筌以及宋代“院体”工笔重彩的特色。
永乐五年,陇西出生的边景昭被召至京师,授武英殿待诏,为宫廷作画,直至宣德年间。《图绘宝鉴续编》称其画为:“花之娇笑,鸟之飞鸣,叶之正反,色之蕴藉,不但勾勒有笔,其用墨无不合宜。”那时,边景昭所画翎毛与赵士镰的虎、蒋子诚的人物被称作“禁中三绝”,边景昭也被看作宋元以后“院体画”第一人。解缙更将他与唐代开创花鸟画的边鸾作比,赞其为“当代边鸾”。
明初时期,政治上推崇复古政策,效仿唐宋,书画作品也顺应时代,尤其花鸟画被认作有“粉饰大化,闻名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之用,“院体风”富贵典雅的设色、细致工整的用笔、生动准确的造型,深受统治者的青睐。
鹤则因其高洁、富贵之态,成为画家笔下的常客。边景昭的鹤图中,白鹤多以双鹤的组合出现,并配以松竹梅等植物,寓意美好。《竹鹤图》就以竹为衬景,将君子之德融于画面,谐音“祝”,与仙鹤一起,意为祝贺。
此外,《竹鹤图》尺幅巨大,高宽均超过一米,“魄力甚伟”,巨幅画卷上的白鹤与真物更为接近,栩栩如生,打破了以往南宋花鸟画的柔媚娇小。
作为承前启后之人,边景昭还在雍容华美中添入一抹简劲清雅,开创了明代“院体花鸟”新风,对其后以林良、吕纪为代表的明代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徐春晖
编辑: 徐春晖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