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林小俊随江苏省第29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出征非洲,开启了为期14个多月的援非工作。
“桑给巴尔是我一直好奇向往的地方。此前,我们家族两代人都曾去过进行医疗援助,我想追寻他们的足迹,去接力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因为有过援疆经验,林小俊的主动报名被组织批准。
桑岛靠海,手术器械极易腐蚀。物资匮乏,环境简陋,消毒锅没有纯净水就搁置,没有氧气全麻手术就不能开展。这种情况,一直到中国援助的物资到了才有所缓解。“很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非洲你不仅需要是名医生,还得是名工程师!”
桑岛位于赤道附近,紫外线强烈。当地百姓防控意识薄弱,导致白内障发病率很高。因为贫穷,患了青光眼的病人来看病的时候往往到了终末期。“我记得有个20来岁的小伙子来,双眼视神经萎缩。当他知道无法治愈时,一下就哭了。作为医生,心里非常不好受,只能尽可能帮他们保留光明。当时,岛上只有我一个人能做白内障手术,工作压力繁重。”在桑岛的一年多时间里,林小俊圆满完成了613台手术,看着病人在得到治疗后恢复视力,那种开心的感觉令林小俊深深觉得“很值得”。
因为桑给巴尔免费医疗,不少坦桑尼亚大陆的病人专程前往林小俊所在的公立医院做手术。一批一批的援外队员在此奉献,让中国援非医疗队在当地人民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去年疫情,林小俊和队员们还参与到当地疫情的防控中。不仅如此,每年中国援助桑给巴尔价值约150万人民币的药品、器械和设备。去年,江苏还捐赠了40万件防护物资,包括口罩、帽子、防护服、面屏体温计等等,价值超过10万美元。
“相比我的岳母和我夫人的叔公当时援桑的条件,我们现在已经很幸福了!” 林小俊说。他的岳母周晓玉教授是江苏第17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员,于1997-1999年援桑。那时医疗条件连最基本的氧气、生化检查等条件都不具备,药品种类奇缺。她克服了重重困难,用精湛的医术、敬业的精神,挽救了无数非洲儿童的生命。林小俊岳母的叔叔周志耀教授则是第一批中国援助桑给巴尔医疗队队员,1964年和1977年两次赴桑,在非洲工作4年多,还为当地编写过医学教材,归国后被国家对外经济联络部评为“援外先进工作者”。
为了更好地与病患交流,林小俊还自学斯瓦希里语,记了厚厚的笔记。“小俊很认真,他是第29期援桑医疗队里斯瓦希里语说的最好的人,他把自己的学习笔记送给我,使我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如鱼得水,受益匪浅。”江苏第30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眼科队员朱荣刚透露。
从1964年算起,江苏援助桑给巴尔已有57年历史。现如今,援桑医疗工作除了赠送医疗设备,还通过讲座、临床带教等方式培养本土医生,提高他们的水平,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援外医疗队这块金字招牌离不开每一期援外队员的共同努力,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精神一直是激励我们坚守和前进的动力!”林小俊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黄泽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黄泽文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