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做好“走在前、做示范”的新答卷,需要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2024年江苏省两会期间,新江苏传媒推出“强经济 挑大梁”特别策划,聆听代表委员、会内会外心声,激励全省上下以更加扎实的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1月22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扎实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1月23日,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省长许昆林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铿锵的声音鼓舞人心,锚定的方向催人奋进,引发代表、委员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热议。
省政协委员,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过利平表示,省委书记信长星在讲话中强调要着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这个要求抓住了重点和关键。“‘科技’和‘产业’是其中的两个重要关键词。江苏科技工作者要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大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他认为,未来要采取有力举措,全方位支持和突出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强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集聚培养,吸引全球人才来苏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批科技创新创业队伍,还要创新体制机制,让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为其创造政策完善、机制顺畅、平台广阔、氛围友好的环境。
高等教育承载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重任。“信长星书记的讲话让我深受鼓舞,目前我们南航正不断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造形成了以国际创新港为牵引,以国家级创新机构、校地研究院和校企联合实验室等为支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生态,已在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省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金科说,未来,要实现“打造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必须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推进,系统开展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促进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有组织地推进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直接支撑急需紧缺重点产业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蕴含着无穷潜力。省政协委员、常州铭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曲东升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颇有感触。“去年,公司订单增长了20%。我们立足于产品创新,还和国内重点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联盟。”他也表示,未来将更好地打造科技创新生态链,不断提升公司的技术储备和产品开发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积极走出去,开拓海外业务,参与国际竞争。“只有长期坚持科技创新并不断付诸实践,聚焦核心产业链攻坚克难,企业才能不断发展,立足于世界之林。”
23日上午,在大会现场聆听了省政府工作报告后,省人大代表、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新能源汽车线缆事业部技术部长张东杰更加坚定了将重心放在科技上的奋斗方向。“省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2023年全省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诸多成绩,比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等,让我感到十分自豪。”张东杰分享,科技创新一直是上上电缆的“发力点”。2023年全年,他们共授权专利63件,1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及以上。“2024年,我们将围绕配套‘新三样’的电气零部件,健全产业链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利用好企业的省级新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平台,对一批关键核心材料实施研发替代和应用,加快特种产品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转化。”
会上的“好声音”也传到了场外。第一时间学习了省委书记信长星的讲话后,江阴市霞客湾科学城办公室副主任张晓闻倍感振奋。“目前,霞客湾科学城通过积极引进能级平台、高水平团队、高科技企业和高水准机构入驻集聚,逐步形成了产学研全要素科技创新集聚区。下一步,我们将抢抓人才‘近悦远来’的‘黄金期’,按下双招双引的‘快进键’,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聚焦引育留用全流程,涵养人才环境‘生态圈’。”张晓闻表示,江阴市霞客湾科学城将继续加快武汉大学长三角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载体打造,通过名校影响力,聚人气、聚科研气,将服务链条从引进人才向成就人才延伸。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周永金 苑青青/文
编辑: 苑青青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