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的再生稻种植基地里,成片的紫云英随风摇曳。红花生长处,土壤肥力愈盛。不远处的育秧大棚里,育秧工作也即将开始。一切都在为越光有机再生稻的种植做准备。
“再生稻”即水稻的一种栽培方式,中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再生一季稻。其“一次播种、两季收获”的特性,带来了生育期短、省种、省工、节水等优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这是再生稻首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再生稻种植模式与双季稻相比,少了一次耕翻、平整土地及栽插,节约生产成本至少300元每亩,而且不用抢收抢种,劳动强度更小。”据镇江农科院水稻研究室主任景德道介绍,过去之所以没有大范围推广种植再生稻,是因为再生稻与双季稻之间存在亩产差距,本地再生稻品种常处于一季有余、再生不足的尴尬境地,且机械收割、田块大小等方面均会影响再生稻产量。“和再生稻的优势相比,实践层面的难题让它难以被复制推广。”
2019年,戴庄村开始探索推广再生稻种植模式。“我国本土再生稻品种常用籼稻或杂交稻,但江苏地区爱食粳米,赵主任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越光’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让它符合江苏的生长环境。”戴庄村党委副书记王忠立回忆,赵亚夫在研究引进“越光”水稻品种时,注意到两株收割后的水稻仍在结穗,存再生一茬的可能。经多年反复尝试,他探索出大棚钵苗育秧技术和再生稻植栽技术。
“‘越光’生长周期较普通品种少了近30天,为第二茬的成熟预留了时间。它对氮与水的需求量也比其他高产品种少,属于资源节约型品种,土地肥力能保障两茬稻的生长所需。”王忠立说,大棚钵苗育秧技术也为再生稻的顺利种植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条件。“过去秧苗生长至8厘米高即需插秧,且对根部伤害较大,现在能生长成15厘米的大苗,带着根球移栽。插到田里后少了缓苗期,自然节约了生长时间。”
再生稻的种植关键,还在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过去传统农机收割头季水稻时,履带碾压率极高,禾蔸被大面积压坏,导致再生稻严重减产。“江苏大学为戴庄量身定制了再生稻联合收割机,加宽割幅,缩窄履带,不仅降低了碾压率,也科学保留了留茬高度。”景德道说。
如今,戴庄村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再生稻种植流程。春耕时节,一丛丛鲜嫩高大的秧苗从大棚移至田间,在绿肥改善过的土壤里茁壮生长。时至7月,“嘴”宽“脚”细的特制收割机潜入田垄,爬沟过坎、收割脱粒。智能控制图像处理技术和位置位移传感器实时控制着留茬高度,确保后续稻桩顺利发苗。
“目前,戴庄村再生稻的种植面积已扩大至1000余亩。一季亩产达700余斤,再生茬亩产300余斤,两季共计1000余斤,符合生产预期。”王忠立说,和第一季相比,再生茬的灌浆成熟期临近初秋,昼夜温差较大,水稻口感更佳。“我们已向句容其他9个村推广有机越光水稻,其中有育秧大棚的村镇准备推广种植再生稻,总种植面积接近2000亩。综合各地经验后,未来希望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柏丽娟
编辑: 柏丽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