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不仅仅是江苏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省政协委员、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龚莉莉呼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落到实处,活化大运河这一“流动的遗产”,让大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大运河贯通南北18座城市,沟通五大水系,沿线城镇文化遗产丰富。但龚莉莉走访调研发现,各地大运河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和利用上面临着各不相同的难题。“有的地方经济基础较好,但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有的地方文化积淀深厚,但文化自觉尚待提升。”
种种难题如何破解?龚莉莉分析,运河沿线城市应当因地制宜,立足自身实际,在保护的基础上,探索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要将大运河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严格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河段及遗产点的空间形态,严格控制大运河沿线地区景区景点等周边生态空间占用,积极开展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整治工作。”
龚莉莉称,可以通过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展示水平让更多人“记住”运河文化。“建设一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考古遗迹公园,或者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水日等节日,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宣传推广活动。”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龚莉莉认为,应当放眼世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让大运河文化“走出去”,传播我们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经验、中国精神和中国故事。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苑青青 郭蓓
编辑: 苑青青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