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小道,逐步远离热闹人声,几间蓝黄相间的平房闯入视野。空气里弥漫着生物与热浪交织的气息,700余只动物正在江苏省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内恢复、调养,也和这里的人成为朋友。
“快一天了,它怎么都不吃东西呢?”室外的鸟类饲养区,年轻的饲养员徐鑫蹲下身,伸长手臂把新鲜小鱼递给缩在笼下的白鹭。数天前,市民在野外发现这只尚在成长的白鹭,一路送到红山动物园内的救护中心。
“就是人到新环境也得适应啊,它本来就胆小,要有个过渡阶段。”动物园救护中心技术主管陈月龙站在一旁,眼睛在岸上白鹭和水池间来回观察。不远处,动物园“家养”的鸬鹚正在抱窝,自带三块“泼墨”印记的大白鸭慢悠悠地上前,问饲养员讨要小鱼。
“它被主人遗弃,本来不在救助范围,但给小院子带来挺多生气,我们索性留下来,现在它都快混成一霸了。”说话间,白鸭跃入水池,灵活的蹼足拨开水路,追赶起几只绿头鸭幼崽。水波、鸣叫、干草摩擦声,室外奏响欢腾乐章,松鼠和水貂隔着笼舍张望,金雕也迈着威猛步伐向下打量。
据悉,红山动物园内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成立于2011年,为江苏省及南京市两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成立至今,救助各类动物数千只。仅2021年,中心救助的鸟类就有128种662只,成功放归野外51种260只。园内现存的700余只野生动物,主要来自民警转交和市民送交。这些动物有些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有些为外来物种,还有些则是被遗弃的宠物。
救治工作的开展是一项耗费时间与人力的事情,中心现存的9名工作人员,流动承担了大部分的动物救护和照顾工作。“救护的第一要旨是让动物活着,全国范围内的救护中心都面临空间和人手不足的问题,但我们尽最大努力帮助它们。”陈月龙把饲料捏成小团,混合着面包虫喂给雏鸟,又用特制奶瓶将羊奶滴给未睁眼的刺猬。周遭笼架上,更多的野生动物暂歇于此,等待救治与恢复。
“春夏两季是动物交配繁殖的季节,也是救助动物的高峰,每天大概有十只动物被送过来。”陈月龙说,来到这里的动物都有一份专属“病例”,上面记载了它的编号、名称、“伤情”和最终去向。
新来的红隼装在纸盒内,陈月龙和徐鑫剪开包装,再用毛巾包住它的身体。“先称重,才能确定注射多少剂量的氯化钠。”初来的动物,头24小时内要按体重的5%注射两次氯化钠,再单独待在笼舍观察。等待间隙,陈月龙小心地拨开红隼羽翅检查伤势,索性骨头没有大碍。等氯化钠溶液加热到和鸟类体温相近,师徒俩配合着完成注射,一张新的病历单贴在隔离箱外。
有些动物经救治后能放归野外,而有些动物则因是外来物种,只能待在救助中心。已经待了数年的金刚鹦鹉,早成了前辈,时不时和对面的八哥“斗嘴”;高冠变色龙安稳地待在保温箱,上演微缩版的丛林生活。
放归许久的白头鹎时不时来探望,熟悉地在新鲜瓜果间跳跃,也能突然地落在饲养员身边。“我觉得这里像是一个幼儿园。”刚入职一个月的陈鑫觉得,动物们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个性,无论是叽叽喳喳还是追赶玩闹,总是充满乐趣。
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日与夜更迭,笼舍里的野生动物来了又走。对于陈鑫而言,未来的许多日子还需要他和师父陈月龙一起,守望更多的自然宁静。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图文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