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牵手,文旅融合已成为当下热门话题。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强化文化产品高品质供给、推动文化和旅游高品质融合列为重点工作。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如何让文旅高品质融合高质量发展,让百姓的精神生活更富有,代表委员再度聚焦这个“牵手”话题。
讲好文化文物遗产故事 推动高质量文旅融合
“博物馆除了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也可以为城市提供旅游贡献度。”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表示,博物馆在高质量文旅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江苏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领先的省份,70%的旅游资源是文化文物资源,文物旅游是江苏旅游的最大特色。
“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已成为当下非常受观众喜爱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将地方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服务群众,也为文化旅游做出贡献。”以南京博物院为例,2018年南京博物院326万名参观群众中,85%为外地游客;而南京博物院对南京旅游的社会福利贡献达到5.6亿元,带动本地旅游经济增长15.8亿元。
“站在旅游发展的角度,高质量的旅游才能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龚良认为,南京的城墙、苏州的古典园林、徐州的汉墓和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等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合理正确的博物馆建设,既宣传了江苏特色地域文化,也带来了良好的旅游贡献度和经济效益。流经省内8个城市的大运河,更是赋予了沿线城市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龚良表示,“我们要让区域性的运河文化交汇发光,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打造出新的高质量旅游资源。”同时他也希望未来能加大对江苏的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力度,设立考古研究课题,用文化文物阐释好传统文化,讲好江苏的文化遗产故事。
打造运河文化廊道 拓展文旅融合新产业
千年大运河,流淌着绵延不绝的文脉,也成为江苏最精彩的名片。如何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展现“江苏智慧”和“江苏担当”,省政协委员、民革扬州市委副主委、扬州市体育局副局长丁卫社呼吁,需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实体管理协调机构,在省级层面建立会商、协调、合作机制。
“目前对大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挖掘还较为缺乏,运河沿线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仍需拓展。”丁卫社建议,江苏大运河沿线应结合城市形象、文化特色、人文历史等要素错位发展。同时由大运河串联的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江海文化旅游体系,结合新型业态融合创新,打造走在全国前列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
“建设文化旅游廊道,不仅可以将运河两岸历史文化资源串成线,还能通过辐射以线带面,促进江苏文化旅游综合发展。”民进江苏省委一份集体提案中建议,高标准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使之成为展示江苏历史文化的人文走廊、生态绿廊、休闲长廊。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郭蓓 王宛璐 喻婷 苑青青/文 黄琰/视频
编辑: 苑青青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