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秋意渐浓,盐城大丰林场却仍是一片郁郁葱葱。林场南场3排路,一排排绿油油的青钱柳迎风挺立。昔日的不毛盐碱地如今已经被这种集药用、保健、材用和观赏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珍贵树种覆盖。为何珍贵的青钱柳种在江苏的盐碱地?这与南林大的一支博士科研团队有关。
据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博士岳喜良介绍,青钱柳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有药用价值,因其果似铜钱和叶具甜味又名“摇钱树”和“甜茶树”。该树自然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亚热带中西部高海拔山区,长期以来受制于自身生物学特性,花期不遇、种子深休眠、无性繁殖困难等,“‘摇钱树’结不了‘摇钱果’”,成为困扰林农的难题。
在青钱柳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方升佐的指引下,岳喜良开始琢磨青钱柳里的“大文章”。经过调查研究,岳喜良发现青钱柳叶具有良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野生青钱柳品种中叶片的有效成分含量较低,又面临扦插后难生根,下游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等问题,想让更多林农靠“摇钱树”捧牢“金饭碗”,亟需发挥科技的作用。
为了让青钱柳结出“致富果”,学院党委支持组建了一支集森林培育、农林经管、中药生产与加工等不同学科背景,本硕博贯通的科创团队,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小叶子”功能型党支部。在方升佐教授的带领下,“小叶子”团队在青钱柳分布区收集了36个种源、240多个家系的种质资源,建成了国内最大最全的青钱柳种质资源保存库和全国唯一的青钱柳全基因组数据库。
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团队选育出了材叶两用的良种——青钱柳“沐川”种源。改良后每株青钱柳鲜叶产量由原来的2kg提升到6kg;每千克叶活性物质含量由18g/kg提升到60g/kg,叶亩产有效成分含量提高10倍,为加速青钱柳叶用林的定向营造提供了丰产、优质和稳定的种源及家系。“新创制的5个高产、优质叶用青钱柳良种‘南青1号’‘南青2号’‘南青3号’‘南青4号’和‘南青5号’正在审定。”岳喜良说。
从2018年起,团队江西玉山县多个村庄帮扶林农种植青钱柳良种沐川。五年多来,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林农进行实操培训2600人次,不仅帮林农育苗、教林农种苗,还通过直播等新技术带着林农们一起卖苗,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的青钱柳种植及销售模式,直接带动282户、400余人返乡就业创业,户均增收17020元,总增收480万元。玉山县锦溪村党支部书记陈廷友专门给团队送来了“中华摇钱树,带着老乡富”的锦旗。
选育良种、优培扩繁,只是解决了一产的问题,想要实现一“树”激活一“产业”的梦想,还需要化学、中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炮制重点实验室的帮助下,团队借鉴中医药“水火共制”的炮制技术,解决叶提取率低的问题。
实现产业化发展后,“小叶子”的产业链条有效延长,林农们不仅可以通过出售青钱柳叶获得利润,还可以到青钱柳深加工厂就业获取工资报酬。2022年,岳喜良带领“小叶子”团队成立了林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了从合作社、生产加工企业,再到下游食品、医药企业的全产业链。去年公司实现营收516万元,今年上半年已突破720万元,让青钱柳这棵“摇钱树”真正结出了“摇钱果”。
“我们还在逐步完善青钱柳标准化产业模型,现在青钱柳不仅可以在南方主分布区种植,也向江苏、安徽等省份推广,甚至像滨海盐碱地这样特殊的地质条件,未来也是我们发展青钱柳人工林的潜在土地资源,通过发挥植物的固碳效应,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岳喜良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通讯员 方彦蘅 记者 苑青青
编辑: 苑青青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