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圈年轮,积淀四季的更替。古树名木铭刻岁月,诉说着世间沧桑。9月25日,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双百”古树推选宣传活动结果同时公布。江苏2株古树、3个古树群荣登榜单。
扎根于历史,江苏名树佳话传千古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2200多年前,16岁的项羽离开故里宿迁,临行前种下一株槐树。经年过去,这株槐树“曾遭雷击,西枝断裂,又萌枝与东枝作伴,呈欲待叱诧风云的主人返江东而卧之姿”。
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洗涤,这株槐树已经成为江苏最年长的古树。它在黄河故道和古运河之间的项王故里景区,与乌骓马相伴。《淮阴风物志》记载,宋初,黄河夺泗入淮,下相城(今宿迁古城)湮圮,但项王故里的古槐幸存。
如今,古槐其中一个主干已呈中空,好在树皮仍为树体输送营养,每年春夏依旧抽枝开花。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如今人们只能看到槐树的枝干部分,因明代黄河决口致使大量泥沙袭来,古槐真正的“主干”深埋于地下6至8米处。
同是国槐,生于唐代的扬州广陵区驼岭巷槐树也上榜了“双百”古树名单。相传典故“南柯一梦”就发生在这株树下。
唐人李公佐传奇《南柯太守传》云:“东平淳于棼,吴越游侠之士……家住广陵郡东十里,所居宅南有大古槐树一株,树干修密,清荫数亩。”和许多扬州人一样,唐人淳于棼的庭院中种着一棵大槐树。一日,他醉酒酣睡,进入梦乡。梦中,他娶公主为妻,任南柯太守,随后又遭国王疑忌,被遣还乡。槐树下,大梦方醒,原来是空欢喜。
追溯过去,古槐原是扬州槐古道院的旧物,它曾经栽在槐古道院的小天井内,直径合抱,干高数丈,不仅枝繁叶茂,每年夏季还开花结果。现在的它,主干的木质部早已腐烂,树干中空,但韧皮部健康良好。近几年,扬州大学和市绿化队研究人员为其建立种质资源库,繁育出了一片“子孙林”,长在扬州城的街巷中。
百年古树群,覆后人一片阴凉
江苏本次上榜“双百”古树名单的,还有分布在南京、泰州的3个古树群。
中山陵园风景区内,生长着1320株在册古树名木,涵盖75个植物种,其中不乏秤锤树、千头赤松等国家级保护植物及濒于灭绝的珍稀树种。树龄最高的是生长于灵谷景区的一株古银杏树,树龄约700年,为一级古树;其余古树均是树龄100年以上300年以下的二级古树,平均树龄达150年。
古树群,承载着时代的划痕。明孝陵文武方门的红墙内,94岁的北美鹅掌楸高大挺拔,马褂状的树叶被树杈挑着,画满阳光的斑驳。上世纪80年代,一次严重的雷击将它几乎劈成两半,当时的园林管理人员采用水泥封堵的方法将这道裂痕全部封上,经历数十年奋力生长,裂痕已慢慢愈合,古老的生命一次又一次迎来“新生”。在此之外,还有漂洋过海而来的美国山核桃,伫立于中山陵中轴线的圆柏、线柏、龙柏、龙爪槐,它们是千百年风雨的亲历者,更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向后人讲述着藏于其间的佳话美谈。
同样位于中山陵风景区,106株百年古梅静待初冬的降临。作为国内唯一一处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赏梅胜地,南京梅花山梅花专类园占地总面积约1500亩,园内植梅35000余株,目前存有梅种质资源400余份,其中国际登录梅品种137个。
“昨日北湖梅,开花已熟枝。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千百年前,李白提笔抒意,南京梅花的凌寒风韵流转在字里行间,留给后人无限遐想。年年岁岁,梅花总在众花凋谢后抱枝盛放。百年古梅更是以凌风傲雪之姿挺立于世,虽浸染沧桑,仍不混于芳尘。
在泰兴市宣堡镇国家古银杏公园,经确认古银杏群落达15个,是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树龄最高、林相最佳、保护最好的古银杏群。远远望去,古银杏成林成片,秋色浮动于巨大的树冠之间,或围于村庄,或分布于沟旁,映衬成趣,犹如华盖云集。
作为“中国银杏第一镇”,盛秋的泰兴宣堡镇总是沉浸在金色海洋中。秋风过,银杏叶纷纷飘落,在地上堆起厚厚的一层,温和缱绻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共护千年葱茏,江苏“一树一档”保护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它们以强大的生命力见证大地的变迁。根据2022年底的数据统计,江苏共有古树名木26277株,散生8759株,群生17518株,13个地级市中有11个地级市至少拥有一棵1000年以上的城市古树。
在江苏,保护古树名木的工作一直在进行。2022年10月,《江苏省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施行,明确建立古树名木数据库,一树一档动态监管,古树名木迁移后20年内不得再次迁移。
“一树一档”的细致管理,为对城市古树的“一举一动”上了“安全锁”。在南京、镇江、常州等地,对古树的普查、“体检”养护等工作也在进行。南京针对古树名木的普查每5年一次,同时,为每棵古树名木确定责任单位,签订养护责任状,近年每年都有100多棵古树名木进入针对性诊断和养护序列;镇江开展古树名木专项普查,对全市383株古树名木实现挂牌保护,对全市每一株古树名木均进行高度、胸径、树冠测量和定位并拍照登记在册;常州在3月实施《常州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将古树后备资源列入保护管理,避免古树后备资源因经济社会发展被迁移砍伐等,为保护自然、赓续城市血脉奠定基础。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棹凡 柏丽娟
编辑: 童棹凡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