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瑾:南京图书馆90后古籍修复师。
走进黄瑾的办公区,呼吸都得放缓,听得见书页翻动,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杂音。对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女孩而言,这样的环境很难让人喜欢,黄瑾却能乐在其中。米粒大小的竹纸片于指尖轻旋,精准地覆在蛀孔上,偏差不过毫米之间。
她一遍遍重复着这些动作,虫蛀、鼠啮、絮化……细碎的病症被耐心治愈,时间覆盖下的历史渐渐走向明晰。
2020年是黄瑾接触古籍修复工作的第2年,尚是新人的她接到了一项重要修复任务——整理8000页馆藏地方志档案。档案是每本古籍的身份证,详细记录了书名、著者、版本及考证依据,是后续研究全国古籍地方志的珍贵资料。
从那时起,黄瑾就开始了和那车又脏又乱的档案“斗争”的日子。这些档案存放了几十年,轻轻一碰就泛起了灰尘,不少地方起了黑色霉菌,更不用说随处可见的蛀孔和鼠啮痕迹。对黄瑾而言,处理这些常见病并不是难事,但因为长时间和霉菌接触,皮肤敏感的她长了满脸痘痘,又痒又痛,红肿难消。
黄瑾知道,这些档案记录了古籍方志的所有信息,还没来得及录进数据库,仅剩的纸质版是唯一凭证。“多修一叶纸,就是多保护一个文物。”黄瑾想到入行第一天前辈问起她选择古籍修复的原因,她给出的回答。
“修复历史的工作让我自豪,好像自己也变成了其中一页,见证历史的变迁。凭这一点,扑进再脏再乱的环境也都值得。”对黄瑾来说,这是2020年的重要一课,也是她了不起的担当。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柏丽娟
编辑: 柏丽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