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常州预计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实现综合竞争力、资源集聚力、区域辐射力、发展影响力的大幅跃升。
这将是继苏州、南京、无锡、南通之后,江苏第五座GDP超万亿城市,江苏也因此成为国内“万亿俱乐部”成员最多的省份。
跻身万亿级城市,常州做对了什么?万亿级之后,常州又将如何再出发?
“老牌工业明星”焕新路
常州地处江南腹地,北环长江、南抱滆湖,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
这里曾经创造出“小桌子上唱大戏”“双手舞出八条龙”的发展奇迹,拥有荷花牌灯芯绒、常柴牌柴油机、东风牌手扶拖拉机、红梅牌照相机等一批享誉全国的产品,是全国闻名的“工业明星城”。
放眼名城荟萃的“长三角”,常州是一座低调的城市,但近两年常州经济发展的速度却十分亮眼。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在2023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上曾表示,2023年以来,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动能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江苏全省、领跑苏南。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22年,常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8000亿元提升到9000亿元的档级,达到9550.1亿元,在江苏省各城市中位居第五,相比2021年增加742.5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常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06.1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1.5和0.9个百分点,位列苏南第一。
诚然,多一座万亿城市并不稀奇,但常州以不占优势的地域面积和人口,大步迈入“万亿俱乐部”,其发展的效率确实惊人。
常州面积很小,一共有5个市辖区,代管1个县级市:金坛区、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和溧阳市,总共只有4385平方公里——不到2个北京密云区;放在“万亿俱乐部”来看,也只比佛山(3797平方公里)、东莞(2512平方公里)、深圳(1997平方公里)大。
根据官方数据,2022年末,常州的常住人口是536.62万人,是万亿俱乐部中人口最少的城市。无锡将近750万,南通有770多万,福州、泉州都在800多万,而其他万亿城市多数都是千万级别人口。也就是说,常州的人均GDP“遥遥领先”。
那么,这样一座苏南“小城”,又是如何跻身万亿级城市的呢?
崛起的新能源“梦工厂”
“跨越万亿级门槛是常州几十年来产业布局和积累的必然结果。”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说,这些年,常州稳步地、持续地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发展,这也得益于这座城市在新赛道上取得的骄人成绩。“从制造业的突飞猛进到光伏产业的一枝独秀,再到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的独领风骚,常州总能抓住国内乃至全球的风口。”
制造业,是常州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常州发展的关键,便是牢牢守住制造业的“根”。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常州共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1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048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工业大奖数、工业强基工程项目数,均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常州也因此连续3年在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上排名第16位,并在2023年入选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强城市,位列第8位。
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让常州新能源之都的建设水到渠成。拉动增长,常州打出了“新能源”这张王牌。
追寻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脉络,上世纪50年代开始涉足变压器制造,80年代电线电缆产业初显雏形,本世纪初光伏产业全面起步,2010年左右开始尝试动力电池……这都与常州坚实的工业基础密不可分。
从比亚迪到理想,两大整车“链主”先后入驻常州,逐步让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常州工业最亮眼的存在。根据预测,常州2023年全年新能源整车产量达68万辆,占到了全省产量的70%。
在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脉络中,另一个关键部分是动力电池产业。中航锂电(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江苏时代、时代上汽、北电爱思特,一家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集群崛起,让常州成为新能源赛道上最闪亮的“星”。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发展的基础上,常州构建起“2+5+N”(两家整车企业+5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众多上下游零部件企业)的新能源产业链结构,还于2023年年初发布了《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等文件,吹响了将常州打造成引领长三角、全国领先、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的奋进号角。
敏锐的眼光和完善的配套政策,让常州这座“造梦工厂”不断乘势而上,万亿后的下一局,又将如何开启?
万亿之城再出发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对于常州而言,迈进万亿之城,是金灿灿的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是披荆斩棘、长期奋斗的果实,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动员。
“再出发,就是要把发展旗帜举得更高、斗志激发得更强,再攀高峰、再创辉煌、再展雄风,真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吹响了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号角,勾画了充满希望、振奋人心的发展蓝图。
与会成员纷纷表示,要坚定不移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坚定不移实施“532”发展战略(常州城市发展规划,即五个中轴、三个中心、两个示范),坚定不移推进新能源之都、“两湖”创新区等发展重点,在发展目标上再攀高、在补齐短板上再发力、在放大优势上再提升。
发展路上,面临何种挑战?对此,胡小武表示,常州想要在现有的赛道上不断提档升级,还需在“引资引才”上更进一步。“目前,常州已经迈出了和国内大学合作的步伐,逐步引进优势科教资源,链接本地制造业基础,未来需要再加大力度,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中心城市的发展。”
常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磊此前也表示,近年来,常州加快推进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夯实高端人才承载能力,还面向全球开展“揭榜挂帅”,以项目引才,打造一批科创综合体、人才综合体,提升科创服务水平。
新年第一天,理想常州制造基地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向着年交付量80万辆的目标进发;位于常州生命健康产业园的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二期项目正加紧施工中,发力新赛道、抢占新风口;2024年,全市计划全年招引100亿元或10亿美元以上项目4个、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万亿之城再出发,全市都在“拼”。
在万亿之城常州被置于聚光灯之下的同时,江苏城市组群化的发展态势也十分可观。“今年常州跨万亿级门槛,我们在给予常州关注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苏州正向‘3万亿之城’发起猛冲,另外无锡、南京和南通也有良好表现。”胡小武认为,“江苏方阵”这种城市组群式的发展十分奏效。他也期待未来更多城市能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新赛道的融合方向,不断开拓进取,向着下一个万亿之城迈进。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周永金 强慧娟
(图源:新江苏拍客、常州日报等)
编辑: 周永金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