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创伟业,初心不忘再出发。7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百年征程 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开展。3990个展项、1600米长的展线,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江苏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物展陈呈现的伟大成就让参观者们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抛头颅、洒热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建立党的组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展厅里,有一处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住宅模型,模拟着上海施高塔路恒丰里104号的场景,这是中共江苏省委诞生的地方。
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中共江苏省委在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中成立。
展厅中,一组数据还原了当年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中共江苏省委9次遭到重大破坏,16次进行重建和改组,陈延年、赵世炎、邓中夏等20余位省委领导先后壮烈牺牲,是当时白区党的组织中遭受破坏最惨烈的。
数据图右侧,摆放着为革命英烈敬献花圈的献花台。国家法官学院江苏分院院长谭筱清点击屏幕中央的一朵黄菊后,向面前的烈士影像深深鞠了一躬。“江苏省委遭到那么多次破坏,仍在和敌人殊死斗争,令人敬佩。正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也希望每位法官都能以先烈为镜,守护公平正义,为江苏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沿着展厅向前走,大量史料图片与实物展陈无声诉说着江苏大地上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诞生于烽火硝烟的新安旅行团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刘老庄连82烈士用生命筑起不倒的长城;一道道支前民工的车辙在广阔的淮海大地上画出民心所向……
“淮海打胜仗,淮海打胜仗,打得好……打得好!”站在一辆木质小推车前,87岁老人杨启东轻声哼起了这段熟记于心的旋律。“姜堰解放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到街上去,大家一起唱歌,喊口号,从早喊到晚,浑身的劲使不完!”
在硝烟和炮火中长大的杨启东,对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征程有更真切的感悟。“抗战期间,我参加儿童团,给新四军站岗放哨,他们为老百姓打仗,都是我们的亲人!”他激动地说,“解放军要打过长江,大家把家里的门板和床板都拆下来造船用,把家里的粮食送去前线,所有人都团结在一起,为了迎接胜利!”
“渡江战役”历史展区,看到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挥戈南征,攻占总统府扯下青天白日旗的一刻被照片定格,90后姑娘庄婷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幕。“我看过这张照片,但真的顺着历史脉络一点点看过来,在那么多流血和牺牲之后终于要迎来胜利,这种心情难以言喻。”
让庄婷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幅动态的江苏全境解放示意图。“每解放一个地方就会亮起一盏灯,最后一盏解放苏州的灯亮起的时候,我跟着一起激动,它们是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点亮的。而且以动态图展现历史进程,相比文字更鲜活,让我对这段历史有更清晰的了解。”
自力更生战胜困难,建设一个新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在探索中前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展厅前,一座仿照天安门城楼搭的红色看台上,正循环播放着开国大典的珍贵影像。81岁的张好武凝望着看台,将这段影像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出生在战乱时代,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路边的子弹头一捡就是一箩筐,一天安稳日子也没有。”1949年,9岁的张好武在期盼中迎来了新中国,从此远离了朝不保夕的苦难生活。“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从食不果腹到解决温饱再到全面小康,回想过去的日子,拥有58年党龄的他举起微微颤抖的手放在胸口,动情地说:“我们的党是伟大的,能加入共产党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在干劲与希望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江苏儿女也在曲折探索中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
人头攒动的展厅,来自安徽的李亚青举着手机,对着墙上巨幅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展板不停拍摄。作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力更生,克服困难,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作为“争气桥”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和通车令无数人的精神为之振奋。而对李亚青来说,南京长江大桥还和她与爷爷的一个约定有关。
▲李锦龙家中的照片
“我爷爷叫李锦龙,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工作了11年,我是听着爷爷讲南京长江大桥的故事长大的。”1968年,39岁的李锦龙作为上海铁路局的员工,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看桥站岗。那年国庆,在夜色里看着驶过的火车,耳畔鸣笛嘹亮,让他心潮澎湃。
“从1968年到1979年,爷爷先后担任了巡守工和电梯工,南京长江大桥对爷爷来说是无法替代的存在。”因为这份难忘的回忆,92岁高龄的李锦龙曾嘱咐孙女从滁州来到南京,为他拍一张久违的大桥照片。站在展板前,望着醒目的通车图片,李亚青感叹,那是属于爷爷的奋斗时代。
春天的故事,关键一招赶上时代!
“啊,春天的故事我纵情歌唱,亲爱的中国正昂扬向上,新的长征有了新的航向……”伴着《驶向远方》的悠扬旋律,走进“实行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苏实践”展厅。十一届三中全会擘画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被激活的春水在江苏大地上开始澎湃奔腾。
碧溪之路、春到上塘、堰桥经验、苏南模式、耿车模式、昆山之路、四千四万精神……这一时期,江苏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扛起率先走在全国前列的历史担当。
除图片与展品外,展厅内还搭起了多个实景空间,用沉浸式体验为参观者讲述“春天的故事”。一间“利民供销社”里,西凤酒、北冰洋、暖水壶、搪瓷杯、运动鞋摆满了货架,琳琅满目的商品真实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伴着胶片机转动发出的“咔咔”声,一旁露天影院的银幕渐渐亮起,长椅、板凳散落在周围,和着夏夜的晚风,一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感扑面而来。
“这些东西都是妈妈小时候用过的,那边还有一排小人书,我小时候也爱看。”出生于1977年的钱海蓉正向一旁的女儿细数童年回忆。暑假来临,她特意将女儿带来,给她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吃水不忘挖井人。虽然还在小学,但她得知道党和国家经历了哪些困难,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钱海蓉说。
在一间精心复原的“小康之家”前,一位参观者久久驻足。二八杠自行车,浅绿色的洗衣机与冰箱,接着天线的电视机……她的目光在一件件物品间流连。“我是69年出生的,这和我年轻时候生活的地方太像了!”看着眼前的场景,沉浸回忆的同时,她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了更多感触。“那时候用上这些家电,已经觉得很了不起了,但放在现在看,又有那么多高科技的东西让生活越来越丰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觉得很幸福,也非常自豪。”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新时代里阔步前行!
“决胜全面小康,交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时代答卷”展厅中,6个高质量发展展台勾勒出新时代里江苏人民生活的幸福模样。
江苏自贸试验区成效明显,3大片区持续发力,151项制度创新成果成为经济发展强心剂;改革开放稳步推进,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交流中领略江苏魅力;从苏北地区崭新的农房,到南京江北新区绿色低碳的住宅,宜居家园里越来越多的人安享美好生活;悠悠大运河,流淌出一段深远悠久的文化史,在古往今来中绽出瑰丽之姿;南通五山地区水天一色,扬州三湾边鱼翔浅底,绿水青山的新画卷壮丽铺开;就业有保障、就医更便利、教育资源更丰富、经济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迈向了更高台阶。
展厅里,图表、模型、实物、沙盘、触摸屏、3D虚拟成像屏……丰富多样的展览形式带着观众在时间中感触变化,于宏观数据中体会切实生活。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过去的历史一直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来到现场后,我对百年党史有了更深理解,对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理解得更加透彻,也更加珍惜当下。”来自南京洪武路街道健康新村社区的程序感慨道,100年来,党和人民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今美好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党的领导,也少不了无数前辈的不懈奋斗。“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要尽责尽力,努力向优秀前辈看齐,为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柏丽娟 喻婷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