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南京福联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业田里,百亩小麦即将收割。再过不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用新材料创新团队研制的水稻专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将为土地盖上“薄被”,水稻秧苗透过膜上的孔洞栽进田里,开始新一轮的种植实验。
“水稻覆膜湿润栽培是运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的新型水稻种植模式,契合着水稻产业绿色转型发展需求。”省农科院农用新材料创新团队负责人徐磊及成员多年致力于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研发与应用研究,为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量体裁衣”。“今年是我们团队第二次使用水稻覆膜技术进行水稻种植,在去年实验基础上做了技术改良,更适合水稻生长的高温湿热环境。”
当前,保障粮食安全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热点。按照传统淹水栽培模式种植的水稻,单位面积内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旱作粮食作物的4倍以上,其产生的甲烷气体,已经成为中国水稻生产碳足迹的主要来源之一。
为减少传统淹水栽培模式下稻田生态系统产生的温室气体,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提升稻米品质,水稻专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应时而生。
“覆膜可以增加地温,加快土壤微生物的腐化速率,土壤的固碳能力得到提升,稻田碳排放就会降低。”徐磊介绍,与不覆膜种植相比,稻田碳排放能降低30%至40%。“相对恒定的地温也能增加水稻有效分蘖、促进生长发育,实现早种早熟、增产增收。”
与此同时,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后,可节约有机水稻种植的人工除草成本,产量将提高20%以上。“预计今年试验基地的有机水稻产量能达到900斤,提高种植户们的收益。”
覆膜功能不止于此。从徐磊团队的实验成果来看,与传统淹水栽培模式相比,覆膜后的湿润栽培能节省30%用水量。“再结合团队研发的土壤墒情平台,实时监测并控制土壤含水状态,做到‘农田需要多少水,就精准灌溉多少水’。”
下一阶段,徐磊团队将在南京、苏州、淮安、泰州、盐城等地同步开展水稻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应用,建立苏南、苏中、苏北不同气候条件的覆膜实验基地,以期收获更全面的实验数据,使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使用。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柏丽娟
编辑: 柏丽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