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长江宏图,沿江省区市迈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联动长江流域13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及主流新闻网站,携手推出“十年交响 长江之歌”系列融媒体报道,共述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生动故事。
如果把长江比喻为是一条巨龙,那上海则是昂起的龙头。作为长江经济带产业比较集中的区域,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在整个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从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正式批准实施,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加快迈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的新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发挥上海龙头作用,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研究员。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领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及产业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权衡代表表示,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从地理意义上来讲,近年来南方经济的占比比较高,而长江经济带则是南方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长三角地区又是长江经济带中经济规模大、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核心区域。因此,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对长江经济带以至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过去几年中,长三角在跨行政区域的制度创新和一体化发展上迈出了很大一步,有效推动了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域流动,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示范引领效应。接下来,我们要对一体化有更高的要求,在高质量一体化上下功夫。”权衡代表认为,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不是简单地为一体化而一体化。所有相关的产业、交通等区域规划一体化背后,都应有一个重要目标,那就是通过区域“一体化”之后,形成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要在全国高质量发展中形成示范意义、引领意义。
那么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权衡代表认为,不妨和国际知名城市群进行对标。同时,为“高质量一体化”建立一套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也至关重要。
权衡代表认为,和世界上一些大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地区城市群要发挥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作用,还需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能级、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下功夫。比如,长三角的经济总量、GDP人均量,以及世界500强企业、世界100强大学的聚集量等,和世界其他城市群比,都有一定差距,都需要与国际大都市圈去对标对表,认清客观差距,找准着力点。“一个城市群的能级提高了,它的积聚力和辐射力都会提高。”
另外,对于跨行政区域的资源流动所带来的成本、风险和收益,权衡代表认为要解决好各方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问题。“比如污染问题,大家可能一开始都希望空气和水污染跑到别的地方去,如果解决不好,会影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因此,要完善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构建科技创新发展共同体
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集聚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一体化新优势,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目标不断迈进。从合作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到规划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及数据中心集群,三省一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交出一份亮眼的创新成绩单。
“接下来整个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要形成科技创新发展的共同体,形成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权衡代表表示,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长江经济带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基础。
在全链条创新的语境下,科技创新包括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背后分别代表了教育、科技、人才、市场、研发等等。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市,地域面积占全国21.4%,人口占全国的40%以上,经济总量超过全国的45%,科技教育资源丰富,产业优势突出,是我国创新发展极具活力的地区。
“目前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多聚焦产业规划、交通等,下一步应在科技创新上进一步发力,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创新共同体,这对发展壮大长江经济带的新动能,培育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乃至高质量增长带,都很有现实和重大意义。”权衡代表认为,科技创新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同样需要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比如长三角三省一市各具优势,如何把各自优势集合起来,细化分工、凝聚合力,在科技创新上进一步突破,需要以区域创新发展规划来加以引领。”
权衡代表认为,从推动长三角区域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的角度,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顶层设计”还有许多文章可以做。“比如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研发生产,各种创新要素之间如何更好地协同?还有比如协同创新的共同体产生的收益如何跨区域分配共享?如果这些问题能够有体制机制上的新突破,能够从机制上得到解决,协同创新的效果可能更会更加明显。”
另外,权衡代表认为,我国在一些关键性技术上依然受制于人,这就需要我们在基础研究创新上下功夫,要凝聚合力,以十年磨一剑的韧性来下深功夫。长三角区域乃至长江经济带都具有这样的条件和基础,尤其需要攥指成拳,摒弃地域之分,避免同质化竞争,齐心协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上协同发展,攻坚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
东方网记者 王永娟
编辑: 柏丽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