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晚上,2022年江苏省暨南京市“爱鸟周”主题活动网络生态讲坛开讲,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助理李彬彬在直播中介绍了如何消除城市中的“鸟撞”现象。
“很多鸟类就生活在城市中,我们有必要去关注并减少‘鸟撞’现象。”李彬彬说的“鸟撞”是指鸟类与包括风机、电线、飞机、建筑等人造物体相撞,造成鸟类受伤甚至死亡的现象。在大部分的“鸟撞”现象中,尤以鸟撞建筑和鸟撞玻璃发生频率最高。
2017年,一只黄苇鳽因撞到昆山杜克大学教学楼玻璃,没过多久便去世。发生在眼前的一幕让李彬彬心中不忍,更加留意起城市“鸟撞”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其实发生‘鸟撞’既有鸟类自身原因,也和城市中的建筑造型设计有关系。”李彬彬介绍,鸟类迁徙过程中,一旦遇到雷暴天气,会降低自身的飞行高度,很容易便进入城市空间,与低矮建筑物发生撞击。鸟类靠眼睛进行距离判断,捕食类猛禽的眼睛分布在同一个平面,能根据角度差别判断距离;而部分鸟类的眼睛则分布在头两侧,虽然视野范围更广,但只能通过一只眼睛判断距离,容易产生误差。
现代建筑的造型与设计也容易让鸟类产生误解,李彬彬表示,不少建筑外墙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很容易映照出蓝天或植被图像,鸟类由此产生误解,继续飞行直至撞击。“有些建筑连廊,两边是高大实体建筑物,中间为透明玻璃,鸟类以为自己能穿过连廊,但往往都被撞伤甚至死亡。”此外,城市夜间的灯光对迁徙鸟类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干扰鸟类的正常飞行,发生意外。
2021年,昆山杜克大学发布全国鸟撞调查,结果显示“鸟撞”时迁徙鸟类的死亡率高达64%,82.1%的“鸟撞”发生在小于6层的建筑上,几乎是高层建筑发生“鸟撞”的9倍。
我国地处全球鸟类迁徙的主要线路上,当鸟类不可避免地经过城市时,如何让人与鸟类和谐共处?在李彬彬看来,减少城市“鸟撞”现象需要在空间设计上多动脑筋。“我们玻璃建筑的设计初衷除了美观,也有节能环保的考虑,如今还需考虑到鸟类友好。”方法并不复杂,例如在大面积玻璃幕墙上贴上猛禽照片,以生物天性的克制,减少鸟类靠近;在玻璃幕墙外侧增加条纹和点状贴纸,涂上反紫外线材料或其他彩色装饰,避免鸟类误撞。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已有包括南京、成都、深圳在内的多个城市进行建筑改造,减少“鸟撞”现象。“城市发展和鸟类友好并不矛盾,我们希望通过系统科学的调查和有序的志愿活动,总结出经验做法并推广至全国,让更多人见证生态友好型城市的到来。”李彬彬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