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银丝,春蚕收长丝;四两墨笔,墨水传遗迹。”2月17日,吴文化博物馆“四两千斤:梁绍基、杨诘苍双人展”开幕,两位当代艺术家用30余件作品,以蚕丝和水墨两种独具江南特色的传统载体作为创作媒介,讲述中国故事。
梁绍基巧借吴文化博物馆现有展览序列,取“草鞋山”“战国古琴”与“银槎杯”等代表性文物中的典型要素,创作全新的蚕丝生态装置,当观众步入“考古探吴中”的展厅,即可感受到远古文明与当代社会的碰撞。
作品《草山》的灵感取自“草鞋山”。草鞋山是吴中地区新石器文化标志,串联起了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良渚文化。创作中,梁绍基将蚕置于草山、草笼之上,待其吐丝、结茧、蝶化。同时,他取草鞋山出土的文物仿制器,表面缠裹青蚕丝后搁于钢结构筑成的草山及草梗上,陶器便如一个个蚕茧一般,如史、如生命,周而往复。作品于展馆所处的位置,正对着20公里外的草鞋山方向,古今现实由此在吴中相汇。
《再问·吴地》是杨诘苍为吴文化博物馆创作的。他以浓重宿墨书写他所认知的江南先贤、吴地友人和博物馆参观者的名字。创作过程中,他任由墨汁扩散、滴落,赋予画面以屋漏痕和金石味。作品从白到黑,再从黑到白,显现跨越时空的纪念碑性。
另一幅作品《千层墨》是杨诘苍1989年为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大地魔术师”展览现场创作的。他以简洁的造型将一层又一层的墨汁反复涂抹其上,直至宣纸浸透、变形。他还通过特定的装裱方法将画满浓重墨色的宣纸托裱在纱布上。“‘千层墨’沿用宋画‘三矾九染’画法,是我的水墨工笔画,将黑(墨)画到白(亮)。”杨诘苍说。
据悉,本次展览是吴文化博物馆“再问”系列的首个展览,将一直持续到6月11日。“博物馆应该‘向前看’,关注此时此地,关注旧事物发生的新变化,用博物馆擅长的方式为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寻找可能的答案。”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介绍,从2023年开始,吴文化博物馆将以“再问”为主题,开创一系列全新的在地项目,以委任创作及特邀展览的方式,聚焦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
编辑: 周永金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