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夕阳余晖如碎金,洒落于南京老门东景区明城墙墙壁。石榴花攀上老宅屋顶,给喧闹的景区带来一丝凝固的时光感。景区往北,一路之隔便是南京市盲人学校。
我感受到“彩色”世界
在南京盲校,普高阶段一个年级只设一个班级。教学楼三楼靠西第二间高二教室,最后一排中间,是马成的课桌。桌面上堆了一摞盲文课本,还有一支盲字笔和盲字板。
1米93的大个子,身材纤瘦,阳光开朗爱笑……马成身上的标签很多。南京盲校高二学生,学习优异、擅长乐器、老师和同学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位出生起就与视障“交手”的孩子。
2004年,马成出生于泰州兴化。出生起便被诊断患有先天性青光眼,视力水平为“光感”。到了7岁,由于眼压过高换了视网膜。没有见过世界的纷繁美丽,在马成看来是一件遗憾的事,但却从未摧毁过他的意志。“对我而言,世界是‘好听’‘可触’的,眼睛能感受到光,甚至还能辨别出色彩,我的世界不是黑白。”
马成说,相比于健全人,视障残疾人听力能力更强大。“我们通过细微的声音可以辨别出是谁,同时对情感的表达会更充沛。”这种强大能力的发掘,是在幼儿园时期一次偶然的“路过”时被发现的。
幼儿园时期,一次和父母路过一家琴行,马成被乐器声吸引踏入大门。老师发现这个孩子虽有视力障碍但很有音乐天赋,于是推荐马成学习二胡。“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二胡,二胡成为了我世界里的一束光。”
10岁那年,马成一次性通过了二胡专业等级考试10级。“拿到考试结果,爸妈非常激动,抱着我说‘儿子太棒’。只有我知道,这一路走来他们为我付出了多少。”
为实现梦想努力,拼尽全力
擅长二胡演奏,让马成更加自信。这些年来,马成获得过不少荣誉:第五届“敦煌杯”中国二胡演奏比赛非职业青年组金奖、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活动非职业组(二胡)少年C组“民乐之星”。
“作为盲人,我想接受专业学习,从事音乐相关工作。”为此,马成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即将升入高三,面对一年后的高考,马成全力备战。
“对我来说,现在已进入高考倒计时,我能感受到紧迫感,当务之急就是抓紧时间提高成绩。”马成说。
南京盲校历史教师刘婷,从马成高一起开始担任他的班主任。在她眼中,马成的优秀一方面是学习优异,另一方面是性格健全。“他文化课成绩好,连续两年获得‘蒋学英’奖学金一等奖。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南京市盲人学校英语故事大赛一等奖、南京市盲人学校冬季特色运动会团体跳绳一等奖,都是他优秀的佐证。”
马成不光喜欢思考,领悟力强,还经常给同学们答疑解难,是老师的小助手。班级学风被带动,大家在学习上你争我赶。
“他最擅长语文,数学相对弱一点,数学中立体几何对盲生有着不小挑战。”对此,数学老师在教授立体几何课程时,会采用“触摸教育”的方式,将圆柱体、圆锥等造型让学生触摸,从而在脑海中产生直观感受。
爱与关怀,让成长不盲目
“马成的自信与优秀,来自家庭的爱。”每个残障孩子各有各的不幸,但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却是一生的。
据刘婷了解,马成父母非常重视孩子学习,并以身作则。“马成告诉我,有次他半夜起来,听到爸爸在自学乐谱。因为乐谱没有盲文版,只能靠记忆,所以爸爸是为了自己先学会,可以教马成。”
对盲生的关心关爱,家庭、老师、学校缺一不可。
南京盲校副校长肖宇表示,盲校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学段育人学校,高中阶段除了中等职业教育,2016年起开办盲人普通高中,普高学生毕业率和升学率达到100%。“残疾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不应当因为他们生理残缺就放弃或歧视,让每一朵花尽情开放,是全社会都应去做的事。”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黄泽文/文
编辑: 黄泽文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