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看水稻拔节生长,秋天听收割机隆隆声响,常州茅山老区里的黄金村有个响当当的软米品牌——“黄金1号”。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黄金村第一书记严清华驻村23载,用“一粒米”把亏空60余万元的省级贫困村发展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让村民的致富梦圆。
1999年,严清华放弃事业单位工作,回到黄金村担任村书记。当时的黄金村只有一条狭窄又坑洼的烂泥路,农产品运不出去,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外出务工,不愿回来,村里一副破败相。
“只有懒班子、没有烂摊子,必须得先修路,没钱就咱们村干部自己上!”严清华把修路当作凝聚人心的第一个大工程,他和村干部主动扛担挑土,带领村民修建通往村外的第一条水泥路。
路通了,严清华开始琢磨如何带领村民富起来。“黑黏土像年糕,大锹挖甩不掉、太阳晒硬如刀。”被村民嫌弃的黑土地,种出来的软米却香甜可口。严清华发现,人们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种植生态有机大米,顺势打造成为叫得响的品牌,村集体就能共同增收。这之后,原本不知名的软米品种被正式命名为“黄金1号”,一茬茬秧苗被悉数插入流转来的3360亩土地。
为了提升软米的竞争优势和附加价值,村里引进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投入2000余万元办专业合作社和食品加工企业,发展了米粉、米酒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
“我发过誓,黄金村不脱贫,绝不下战场。能啃下这块脱贫硬骨头,我心里特别高兴。”严清华带领黄金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万元增加到470万元,他本人在今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省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黄金村的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道路上还有不少难关要攻克。只要我还有劲,就要带着村民们昂首挺胸地,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严清华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棹凡
编辑: 童棹凡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