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之前,吴丹和大多数的咖啡店主理人一样,经营着一家蕴含着自己所有心血的小店——KANCOFFEE。2022年夏天以来,KANCOFFEE积极参与到“无声咖啡师”的计划中去:推广手语,寻找适合“残健共融”的无声门店;推动无声咖啡师就业环境的建设,为聋人闭塞的就业环境,照进了一束希望之光……5月21日是第33个“全国助残日”,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走近吴丹,倾听她的助残心声。
在KAN.SILENT,进门不会听到“欢迎光临”这些的话,但你会收获微笑。
最初我只是纯粹地想做咖啡,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求职的聋人咖啡师,她的自信和有趣,让我接纳了她。
在接下来的相处中,我发现只要给与合理的对待、沟通,聋人可以做得更好更多。她工作一段时间后,我看到客人们不但很喜欢她,还跟她学起了“谢谢”“你好”“咖啡”等手语。
但障碍依旧存在。由于聋人手语和正常人的口语表达在词语顺序上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误会,很多聋人求职者因此在应聘中屡屡碰壁,或者是被安排在一些日常“看不见”的工作环境中。
比起同情和怜悯,平等对待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关爱。我开始思考如何能让更多的雇主或企业接受残疾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他们进行更加精准的职业技能培训。
2022年夏天,爱德基金会启动了“无声咖啡师”项目,我和团队积极参与到项目的执行中,包括推广手语,举办公益研学课程,带聋人团建感受职场……
与此同时,为了让顾客能适应“无声”环境,我开始着手在店内建立“仪式感”,在菜单上一些基本款的咖啡旁添加手语标识,在包材、杯子、纸巾上加上手语元素,又将logo和门头也调成了“无声模式”,从原来的KANCOFFEE变成了KAN.SILENT。我还在每个座位侧面墙上,装了一盏灯,客人有需求可以按下按钮,咖啡师看到灯亮便会上前服务。
授人以财,不如授人以才。助残不仅仅是为残障群体提供一个工作,还要通过优质的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必要支持,提供良好的实习场地和就业环境,帮助他们应对各种职场突发情况。我希望通过“无声咖啡师”计划,打破大家思想上的“茧房”,打消雇主的用人担忧,让聋人群体从“幕后”走向“台前”,共同营造“残健共融”的友好环境。
残疾人不是一个符号,他们是一群撑伞的人,看不见他们,是因为他们不愿从伞下走出来。只要雨不停,有关残疾人的公共设施建设、就业、出行、心理健康、医疗保障等问题,都有提升空间。我希望更多群体能够接受不完美但真实的他们,促进他们更顺利地融入社会,也希望更多机构与我们一起,携手加入助残公益。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王慧云/文 王鲲鹏/视频
部分素材整理来自 KANSILENT看法公式
配音 吴丹
编辑: 艾陆琦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