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深刻折射出时代的脉动与未来的趋势。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新江苏传媒联合江苏省统计局推出特别报道“数‘瞰’江苏75载”,以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数据,勾勒江苏75载发展之变。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家乡。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处在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淮安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被誉为“中国运河之都”。
新时代,淮安推进工业强市、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环境美丽宜居,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淮安新篇章。
“5015.06亿元”
5015.06亿元!这是2023年淮安地区生产总值交出的“成绩单”。
1949年,淮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1.63亿元,1978年增加到12.09亿元。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127.91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于2013年、2016年、2020年、2023年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连跨4个千亿级台阶。2012年至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7.9%,其中2021至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7.1%,位居全省首位,分别快于全国、全省1.6个和1.4个百分点。
“淮安的经济发展历程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关键时间节点都反映了不同的发展动力和政策导向。”淮阴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严跃平说,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区域发展协调是典型特征。
近年来,淮安逐步摆脱了传统的重工业和低端制造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也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淮安加大对研发、技术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进的投入,不断提升全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可以说,淮安从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城市,展现出强劲的经济韧性和持续增长潜力。”严跃平说。
经济生产总值的持续向好离不开重大项目的支撑。一直以来,淮安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的原则,近3年新落户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是“十三五”总量的2倍,2023年末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平均每周新签约16个、新开工10个、新竣工8个,目前14个百亿级工业项目在建、其中10个首期竣工,带动规上工业投资连续3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上半年,淮安规上工业投资增长22.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均居全省第二。目前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占工业比重达78.1%、较“十三五”末提高23.1个百分点。
“31.9%”
从1949年,全市的工业门类仅有卷烟、纺织、酒饮料、发电等少数生活保障类行业,到如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31.9%,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60.1%,年均增长17.5%,淮安工业强市有力推进。
“淮安工业发展的显著成就可以归因于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包括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具体来说,淮安的工业发展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严跃平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淮安积极响应。通过制定一系列鼓励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淮安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融资支持、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的便利条件。
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要素效率、促进协调创新的关键。近年来,淮安深度对接融入长三角产业集群分工和省“1650”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7+3”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智能装备及新能源产业集群成功引入天合光能、捷泰新能源、阿特斯新能源等百亿级“旗舰”项目;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招引中天精品钢帘线、巨石玻纤、台华新材料等百亿级关键项目,其中中天精品钢帘线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将创成全球首家金属材料深加工“灯塔工厂”……深耕产业集群,淮安成果斐然。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新能源等3个主导产业入选全省新一轮重点打造的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承载区域,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5.7%;以天合光能第三代N型光伏电池生产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企业快速度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31.9%。
“科技创新是淮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培育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方面成效显著,这些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具备强劲的竞争力,能助力于整个工业体系的转型升级。”严跃平分析,淮安还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借助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了产业链的集聚与协同效应的形成。
“93.0%”
淮安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境内四河穿城、五湖镶嵌,水域面积占1/4,森林和湿地面积均占1/5。优良的生态本底是淮安最宝贵的资源,也是高质量发展最大的优势。
近年来,淮安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打造江苏美丽中轴“绿心”,生态质量指数连续3年全省第一。当前,淮安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三组新画卷”:在精准治气中迎来“天空蓝”,在系统治水中迎来“河湖清”,在加快转型中迎来“发展绿”。
2023年水环境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93.0%;PM2.5年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81.3%;白马湖湿地被推荐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在严跃平看来,淮安在打造“绿色高地”方面取得的成果离不开水环境治理的持续投入、提升和制度建设的完善。
“淮安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强化河流、湖泊和湿地的综合治理,严格实施水污染控制措施。事实证明非常有效,而且我也亲身见证了近五年来全市水质的明显改善。”严跃平介绍,2024年淮安提出在未来三年内计划投资82亿元,全面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综合治理,未来应该会有更为靓丽的答卷。
环境质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淮安应继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深化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体系,提升废物处理技术水平。同时,继续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重点在于湿地、河流、湖泊等生态系统的持续监测和科学管理。在绿色能源发展方面,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清洁能源如太阳能的比例,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让低碳生活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许海燕/策划 燕钰 周永金/文 王天宇/设计 图源:淮安统计、淮安调查
编辑: 燕钰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