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季季压茬。2023年夏收,江苏大地3700多万亩小麦颗粒归仓后,希望的田野又插下新秧、披上绿装。
江苏这片占全国国土面积1.1%的土地,粮食总产已连续9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2022年,江苏粮食总产量达753.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坚决扛稳了粮食安全重任。
“一山两水七分田”的江苏,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2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一半,耕地后备资源相当匮乏。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的江苏,究竟如何能够端稳手中饭碗,还能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这要从“土”说起。6月25日,由自然资源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33个全国“土地日”主场活动在南京举行。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身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江苏格外重视耕地保护和三农发展。一个月前,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农业农村厅调研时就强调,要牢牢把握“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务,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彰显江苏特色优势,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
寸“土”必争,“小田”变“大田”
灌溉管道错落有致,泥泞田埂变硬渠,零散农田连方成片,大型农机撒欢作业……炎炎夏日,盐城市亭湖区的田间地头一派生机盎然。放眼望去,零散的“低产田”“边角田”“插花田”已化零为整,悄然变成“大田”。
“成片都是几十亩、上百亩,农机进得来,粮食运得出,能多种粮,还能种好粮!”亭湖区吴红俊家庭农场在龙碾村流转700多亩种植稻麦、大豆和玉米,望着连片整理成条的农田,农场负责人吴红俊赞不绝口。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9年。初秋9月,盐城亭湖在全国率先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掀起了一场人性化调田、条块化整田、现代化种田的探索实践,推动土地“集碎为整、一户一田”。
在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盐城亭湖抓牢“土地”根子,破解耕地“碎片化”难题,激发规模化效应,焕活土地资源。近四年的时间里,全区承包地已由原先的19.75万块合并成4.08万块,并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家庭农场204个,新增高产田4.2万亩以上。目前,全区土地流转率由60%左右提高到78.6%,总承包面积达36.22万亩。
盐城亭湖的“小田变大田”是江苏节约集约用地实践中的有效经验。2023年,该经验被中央一号文件吸纳,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保护耕地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探索新增耕地。为了以“长牙齿”的硬措施提档升级耕地保护,江苏建成“慧眼守土”综合监管体系并在全国首创国土资源综合动态智能监管,依托我省特色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形成全省耕地管理“一张图”,让耕地红线有了“高压电”和“云管家”。如今,依托“慧眼守土”执法监控系统,宿迁、盐城、常州等地利用通信铁塔设置高清探头,高标准建成自然资源“天空地网”监管体系,完善健全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体系。
天上卫星飞、地上视频探、现场专人查,耕地保护监督、执法、督察实现协同联动。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云港东海县,县检察院还定期对县内非法占用耕地建设畜禽养殖设施的问题进行“回头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综合治理行动和常态化监管治理。
为进一步保护宝贵的耕地资源,今年5月,江苏省下发有关做好耕地进出平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不小于“耕地转出”规模的1.2倍安排“耕地转进”项目,并创新设立耕地“进出平衡”实施正负面清单,强化耕地“进出平衡”管控。
“智慧”加持,让粮田变良田
夏种时节,广袤田畴之上,绿色正一寸寸延展。片片高标准农田里,现代农业设备一应俱全,全程机械化耕种管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农户们只需和时间一起静候秋实。
“我们村1600多亩田,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近1000斤。”南通四甲镇四扬村党总支书记陆小冲告诉记者,四扬村建成高标准农田后,粮食产量茬茬喜人,一亩地800元的租金让村民们“坐地收租”,口袋渐富。四甲镇副镇长郭佳表示,四甲镇2013年开始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76万亩,不仅稻麦亩产提高了50到100斤,多个高标准农田项目村还创建了自己的优质大米品牌。
四甲镇的丰收见证着全省粮食的连年增产。745.8亿斤、749.2亿斤、753.8亿斤……江苏粮食总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奇迹”的实现, 除了强化存量用地挖潜做好增量外,还与提升耕地质量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分不开。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大举措,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耕地质量、增强抗灾能力,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平均每亩地能节本增效约500元。
江苏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耕地资源小省。为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投资标准从每亩1750元提高至3000元。过去一年,全省共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亩产吨粮的高标准农田4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解释,一是农田质量高,二是产出能力高,三是抗灾能力高,四是资源利用效率高。
去年夏天,南京高淳阳江镇胜利圩,1.47万亩连片高标准农田上,便利的灌溉泵站、沟渠等设备及时缓解了稻田旱情,种粮大户徐建华承包种植的3400多亩水稻亩产达1100多斤。
位于南京浦口的兰花塘4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内,550亩高效节水灌溉配套智能化控制系统,利用远程控制、物联网技术,提高灌水控制精度和灌溉水利用系数。一项项新技术、新设备勾勒出“藏粮于技”的现实图景,让种植户们从“看天种地”变成“用科技管田”。“90”新农人邵立昌就是被这块“智慧田”吸引而来,他承包的1500亩小麦平均每年亩产都超过1000斤。
在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晴热高温天气的2022年,全省粮食生产仍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丰收,总产量首次突破750亿斤,粮食总产、单产双创历史新高。
粮食安全关乎“国之大者”,手里有粮才能心中不慌。据《新华日报》报道,今年以来,信长星在泰州、南通、盐城、扬州等地调研时,曾多次走到田间地头察看作物长势,了解设施农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他在省农业农村厅调研时强调,要努力把稳产保供基础夯得更加坚实,扭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确保粮食稳产丰产,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根据安排,我省“十四五”末将建成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当下,各地正按照“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渠通畅”要求,提高建设标准、强化质量监管、完善管护机制。以80%左右农田种植粮食测算,目标任务完成后,我省粮食产能超过800亿斤,将为全国作更大贡献。
修护并举,实现耕地“扩容提质”
黄海之滨盐城东台市,弶港镇仓东土地整治一期项目内,株株绿秧立于整齐稻田中,孕育着无限希望。难以想象的是,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鱼塘。
“这里靠海,是一片盐碱地,土壤呈强碱性,经过十几年的鱼塘养殖,含盐量有所降低,但有机质、氮、磷等非常贫乏,而且粉砂质土壤容易板结,不利于作物生长。”江苏沿海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副经理汪帆回忆道。
平整土地、挖农渠农沟、建一体化灌溉系统、施撒自主配方的有机肥和矿物质……200多天后,改良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0g/kg,PH值小于8.5,盐分含量小于3‰,最终形成4500余亩六等耕地。6月初,田里种上了第一茬水稻。汪帆自豪地说:“我们预计,这片田年新增粮食产能达到5000吨。”
盐碱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在滩涂面积达700多万亩的江苏,向盐碱地要粮可有效提升土地增量,实现耕地扩容。
与仓东地区鱼塘到良田的相似的探索还有很多:连云港园博园在盐碱地上栽植一万多株乔灌木打造出滨海“桃花源”;盐城大丰区通过种植菌草改善土壤微生物群、提升固碳能力;南通如东县在盐碱尝试种植“海水稻”等耐碱作物增加粮食产量……技术支撑下,江苏沿海地区正统筹生态修复与土壤改良,把盐碱地变成米粮川或风景区。
修复污染土壤、防止土壤污染同样是土地开发强度大的江苏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有机肥来改良土壤生态已经成为许多种植户的共识。
南京江宁区湖熟街道的继红有机农场,2013年就已开始发展有机农业。“我承包了近200亩地,一开始这块地肥力不足,有机质少,我们通过生物多元化改良和修复技术,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提高,有益菌群富集,肥力渐增,土壤活性提高。”农场负责人朱继红说,田里的西红柿不用化肥、农药就能长得又红又甜,让人吃得安心、放心。
土壤污染防治关系千家万户,健康的土壤才能长出安全的食物。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节中,明确表述了“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如此细节可以窥见国家对土壤保护的重视。在人多地少的江苏,更应精心呵护每一寸耕地,因为,守护一方净土是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应有之义。
为防止耕地污染,全省每年建立30个以上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集成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腐熟还田、绿肥种植、酸化土壤改良等培肥改土技术,逐步提升全省耕地质量。2022年,省财政共安排资金1.4亿元,支持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和优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推广机制,并通过给予奖补鼓励农户施用有机肥、绿肥。
种种努力已取得明显进展:2022年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一般风险监控点监测结果显示,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91.2%的点位污染物含量低于风险筛选值,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7.1%,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今天的良田就是明天的饭碗。相信,江苏省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杜绝无序扩张、粗放利用、低效开发,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努力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苑青青 张承辰/文
编辑: 苑青青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