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3年度国家级生态农场名单,345个主体被授予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其中,江苏获此殊荣的农场有25家,数量并列全国第一。
记者注意到,在这批国家级生态农场名单中,除了一众农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外,江苏有5家家庭农场入围。分别为,锡山区安镇鸿翔家庭农场,泗阳县来安红苹果果蔬种植家庭农场,盐城市盐都区绿岛家庭农场,铜山区二郎家庭农场,如皋市鑫磊生态家庭农场。
这些家庭农场何以在一众企业中突出重围,它们有哪些特点?哪些地方可以借鉴?记者进行了采访。
靠绿色出圈,“种养循环”拉长绿色农业生态链
在盐城市盐都区绿岛家庭农场,饲养区里并没有难闻的气味和污水,这里的10万只蛋鸡全都住上了干净整洁的现代化“楼房”,从投料、喂水、清粪到鸡舍温度、湿度控制全部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农场负责人夏吉萍介绍,这里产出的优质鸡蛋成了各大商超里的抢手货。
“目前,农场种植稻麦120亩,建设标准化鸡舍4幢7000平方米、仓储及有机肥生产车间等配套设施3500平方米,通过农作物秸秆及畜禽粪污处理,可年产商品有机肥10000吨。”夏吉萍告诉记者,农场通过“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种养循环”技术模式建设,已形成配套的有机稻米种植—蛋鸡养殖—有机肥生产的农牧循环体系,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无独有偶,在位于锡山区的鸿翔家庭农场,高效、绿色的循环生态养殖也成为一大亮点。
“8年前农场拿出600多平方米土地建6个沼气池、16个发酵池时,有人认为‘多此一举’,现在我们庆幸当初这步棋走对了。”鸿翔家庭农场主卢凤梅介绍,农场占地约330亩,以葡萄、翠冠梨、红心猕猴桃等果树为主,林下散养鸡鸭鹅。鸡鸭鹅的粪便、修剪下来的废弃枝叶等分批投入沼气池和发酵池,在微生物作用下腐熟、软化后形成有机肥,再通过喷滴灌设施用于果树、蔬菜。“这样农场废弃物都实现资源化利用,一亩地可省人工、肥料费用7000多元。”卢凤梅说。
用技术破圈,绿豆子变为金袋子
1月的南通气温已接近零下,但在南通如皋市鑫磊家庭农场,郁郁葱葱的蚕豆绿叶间,挂上了不少饱满的豆荚。得益于“春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这里生产的蚕豆,鲜食采摘期可达半年。
什么是“春化技术”?鑫磊家庭农场负责人吴春芳解释,自然生长的蚕豆秋季播种,次年初夏上市。而“春化”技术,通过人为对萌芽的种子进行低温处理,促使其提前开花结果,比正常播种的蚕豆提早两三个月采摘,实现连续三四个月的“青收”。
“一棵上面能长21个分枝,结112个荚子,有5斤重,一亩地能采收4000多斤,足足比以前露天种植增长一倍多。”吴春芳介绍,用这种技术种植的蚕豆苗比自然生长的要高大壮实好几倍,而且蛋白质含量高、口感酥甜可口,远销海南、河北等地。
“如今在农场隔壁的吴窑镇,加入蚕豆‘春化’推广行列的种植户已经有15户,总种植面积超过400亩,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吴春芳说。
以葡萄为媒,因地制宜打造农旅融合综合体
当如皋市鑫磊家庭农场的蚕豆长势正好,铜山区二郎家庭农场凭着农旅融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据农场负责人李阳介绍,二郎家庭农场建于2009年,紧邻104国道,陆续流转耕地约300亩。经过几年的发展,农场已建成设施先进、国内栽培技术领先的专业型葡萄生产示范基地50亩,以及其它干杂果110余亩,绿化苗木400亩。
“我们以优质山地葡萄栽培为主导产业,因为位于城郊,琢磨着融合发展休闲功能,收效良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李阳告诉记者,近年来,农场投资兴建亲子研学基地、团建拓展基地和康养中心,将现代农业科技与乡村文化旅游相结合,把农场打造成为集旅游、教育、商业、康养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上述一批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是江苏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的缩影。据了解,目前全省纳入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已达16.8万家,全省家庭农场土地经营面积近2200万亩,占承包土地流转面积近7成。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适度规模经营为主、集约化特征明显的家庭农场,日益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骨干力量。
江苏也在不断出台政策,从立法端推动家庭农场发展。今年1月1日,江苏正式施行《江苏省家庭农场促进条例》,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优化扶持发展措施,规范经营管理行为,以法治方式促进和提升家庭农场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
部分内容源自学习强国南通学习平台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孙秦旺
编辑: 孙秦旺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