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闭幕。好剧散场,余音绕梁,全国小剧场戏剧现状与发展论坛上名家云集,深入探讨中国小剧场戏剧艺术的成长基因、发展态势与创作实践,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
溯本求源,“舶来品”小剧场有中国特性
上世纪80年代,小剧场带着“实验性、非大众化、反商业化”的标签走进中国,随后植根于本土艺术土壤,呈现出特有的艺术属性。小剧场的特质是什么?小剧场与大剧场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先锋、实验、创新、年轻化……来自全国的戏剧专家讨论热烈。
中国剧协顾问、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认为,非常规的演出空间是小剧场有别于大剧场的关键。“非常规演出空间带来的不仅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改变,更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观演间的心理关系,由此强化戏剧艺术的共享特质,从更强的空间共享达到更强的情感共享、思想共享。”
“小剧场不是物理空间的定义,从文本到灯光舞美,有它自身的独特气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导演周龙则以空间的约定性、创作的丰富性、演剧的多样性、制作的节俭性等多个层面系统分析小剧场的特质。
受小剧场话剧的影响,小剧场戏曲也蓬勃发展起来。北京京剧院一级导演白爱莲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情”和“轻”入手,讨论小剧场戏曲里的精神特性,“戏剧精神本质是诗性的。小剧场戏曲保留了传统戏曲文化底蕴和审美特质,用富有思想的命题表达诗性的精神。”她认为情感饱满、真挚,才能和观众建立内在的关联,从而更触动观众的内心。
追求品质,艺术性和商业化才能共赢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小剧场戏剧才开始真正走向多样化。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小剧场要在充分考虑市场商业性的同时,兼顾“实验”精神,探索异于西方小剧场发展的艺术之路。如何才能让小剧场剧作不困于艺术和商业的博弈?专家们认为品质是关键。
“商业价值代表的是专业性,没有专业性就没有商业性,因此有质量才有商业价值,小剧场戏剧也要注重品质和质量。”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赓续华指出,艺术性是小剧场戏剧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扎实的艺术作品才能够为小剧场注入真正的力量。“向经典致敬是一种主流方式,在学习经典中最终超越经典。”
北京人艺导演、国家一级演员王斑有多年的小剧场表演和导演经历,“小剧场应该比大剧场更追求品质,像服化道需要更逼真,才会让近距离的观众不出戏。”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李伯男则从创作质量角度提倡在创作当中表达自己,这样才能在小剧场施展独特的表达路径。
与时俱进,基于“守正”方能“创新”
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首届“小剧场戏剧节”在南京举行,时任中国剧协主席曹禺先生为“南京小剧场戏剧节”题词“小剧场是创造高度戏剧文明的园地”。41年后,小剧场戏剧艺术从南京再出发,为全国小剧场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和崭新的时代印记。
作为一种“年轻”戏剧艺术,小剧场既有时代气息又接社会地气、既有传统底蕴又有现代特征。剧场形式上也出现了直面戏剧、沉浸戏剧、肢体戏剧、多媒体戏剧等多种现代化创新样式。部分小剧场还走向了大剧场空间,或是改编成电影。
“小剧场戏剧不是大剧场的补充,也不再是为了挽救戏剧危机所运用的时下的手段,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强调创作者不仅要锐意创新,还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小众先锋探索与大众接受的关系,让小剧场既能“小而精”也能传播广。
北京演艺集团《新剧本》杂志主编林蔚然同样“以小见大”,指出小剧场要在创作中追求因地制宜,多尝试以科技赋能戏剧。“如果小剧场作品具备了足够的气象和气魄,那么这样的作品在进入中型和大型剧场的时候往往也能够站得住。”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穆海亮则以更加包容的态度看待小剧场的发展。“希望建立起更加健全的产业链,培养起更加成熟的演剧市场。在这样良性互动的戏剧生态下,大剧场戏剧和小剧场戏剧之间文化形态、功能和使命才会有明确分工,小剧场就可以继续坚守探索、实验和反叛的属性。”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张承辰 徐春晖
编辑: 徐春晖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