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长江宏图,沿江省区市迈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联动长江流域13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及主流新闻网站,携手推出“十年交响 长江之歌”系列融媒体报道,共述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生动故事。
“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是一道世界级难题。一直以来,也是我们磷化工企业着力攻克的重点、难点问题。”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磷化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三可在接受多彩贵州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要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做好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工作是关键。今年两会,他也将围绕相关内容提出建议。
磷石膏是湿法磷酸生产时产生的一种工业副产物,其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问题一直是世界难题,长期制约磷化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总磷更是成为长江经济带水体首要污染因子,长江流域的总磷污染开始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长江上游的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贵州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美丽贵州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01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率先在全国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意见》提出,当年产生磷石膏当年必须消纳完毕,以此倒逼磷化工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和转型升级。
“实施‘以渣定产’政策,对贵州磷化工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磷化工企业加速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杨三可说。
作为业内龙头企业,贵州磷化集团主动作为。
五年来,贵州磷化集团深入落实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各项要求,累计投入约50亿元开展绿色制造、打造花园式工厂,以最严标准推动气相治理、水相治理,并在生态产业化的路径上持续发力,大力推进固废综合利用,持续加大磷矿石中伴生氟、钙、镁、硅资源回收利用,在省内外建成了18万吨/年无水氟化氢装置,从废水中回收磷资源,建成投用了20万吨/年废水制饲料级磷酸氢钙装置,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随着磷石膏价值化、资源化、产业化消纳路径的拓展,贵州磷化集团的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从2018年的53%已经提升到2022年的80.54%,高于全国约40%的平均水平,超过全国‘十四五’期末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率73%的要求。”杨三可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贵州磷化集团积极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政策支持机遇和新能源产业“风口”机遇,瞄准打造具有贵州特色优势的新能源电池材料和现代磷化工高质量发展“双赛道”,加快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链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高端化延伸和精细化拓展,加快构建了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今天的贵州磷化集团,不仅逐步成为服务贵州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新引擎,也正加速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磷石膏的综合利用仅仅是一个缩影,映射出贵州在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上的使命和担当。
“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其中,在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方面再次提出,深入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贵州磷化集团作为长江经济带辐射范围内的磷化工企业,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作为一以贯之的发展要求,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生态化,严守生态环保底线。”杨三可说。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推进其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将如何更好主动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
“我认为可以提高环境保护的准入标准,保护领先、淘汰落后,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地支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引导工业企业实施节能低碳、绿色化改造,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中努力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扛起筑牢长江经济带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新使命、新担当。”杨三可建言。
杨三可告诉记者,他也将积极投身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大潮中来,带领磷化集团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政策机遇和新能源材料产业“风口”,大力推进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及磷化工产业发展,奋力打造千亿级全球磷化工先锋企业,努力让“贵州磷”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作出应有贡献。
(文中图片由贵州磷化集团提供)
多彩贵州网记者 程曦
编辑: 柏丽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