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进程、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医疗、技术、产业、交通、文旅……对口支援、帮扶、合作的路上,江苏全心全意支持受援地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助力102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近400万贫困人口脱贫,与西部兄弟省市共同谱写了“携手奔小康”的动人故事,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贡献。2021年全国两会,微讯江苏联合新江苏·中国江苏网、“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推出“谢谢你,江苏!”特别策划,聆听受援地区百姓对江苏的“暖心告白”!
秦岭腹地,一条长达116公里的蟒岭绿道蜿蜒其中。在绿道的入口,是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2018年重点打造的夜村镇白灵菇产业脱贫种植基地。“白灵菇是由苏陕协作播下的,让百姓走上幸福脱贫路的种子。”夜村镇党委书记陈丹涛说。
食用菌产业是商洛市“4+X”扶贫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但种植以香菇为主,品种单一,市场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出现波动,种植户将面临不小的经济损失。2017年11月,时任南京市栖霞区发改委党组书记、局长的孔毅远来到商州区挂职任区委常委、副区长,在看到食用菌产业的问题后,他带领栖霞区驻商州联络组从研发、生产、销售和配套的全产业链视角思考,远赴吉林省拜访食用菌领域专家,协调在商州设立院士工作站,并前往北京、丹阳等地招商引资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
工厂建设期间,孔毅远一有空就往基地跑,事无巨细,一一过问。“有天夜里,工厂通电发生问题,他听到消息后马上到现场协调,一路排查,直到半夜通电后才离开。”陈丹涛说,舍小家、顾大家,来到这里的江苏援派干部都充满扶贫情怀,为帮助商州百姓脱贫坚持不懈,这深深感染了他。
白灵菇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本是一年一季,只在低温下生长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建成后,以棉籽壳、麸皮、玉米芯、锯末等为原料,利用高温杀菌、瞬间降温、接种繁育等专利技术,把白灵菇的传统种植方式转化为工厂化周年生产。“我们的优势在于用技术打破季节限制,填补了我国白灵菇反季节销售的空白。”陈丹涛介绍,基地每年可产白灵菇500万瓶,年产白灵菇鲜品1200吨,年产值达2000万元。
搬出山、稳生活、奔小康,白灵菇种植基地吸纳带动夜村镇28个村、1000户贫困户,村民住进集中安置小区,家附近就能就业。“白灵菇让百姓生活有了保障,收入稳定,保证他们不会再返贫,”陈丹涛深深表达感谢,“如果没有江苏,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棹凡
编辑: 童棹凡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