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华儿女奋起抵抗,开启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90年后的今天,为铭记这段历史,“撞响和平大钟仪式”及“去世幸存者熄灯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时间拨回1937年12月13日,日寇铁蹄侵入南京,30万同胞惨遭杀戮,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成了人间炼狱……
战争的硝烟散去后,曾目睹这场浩劫的幸存者带着满身疮痍,成为历史的铁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也逐渐走向“凋零”。2021年以来,幸存者杨翠英、蔡丽华、李如富、陈文英、戚振安、金同和、马继武、徐家庆共8位老人相继离世,纪念馆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64人。
上午8时30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广场前,今年去世的8位幸存者的亲属们面向国家公祭鼎,肃立默哀。在随后举行的“撞钟仪式”上,他们神情凝重地推动钟槌,撞响“和平大钟”。13声钟响久久回荡,寄托着人们对逝者的无限哀思,也有对人类命运与共、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期盼。
“妈,您安息吧,现在我来撞和平钟,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再也不会发生您经历过的事了。”杨怀清噙着泪,用力撞响“和平大钟”。她的母亲杨翠英于2021年1月28日去世,享年96周岁。
“当时妈妈才13岁,和全家人挤在难民营,吃着糠里头的碎米,外婆还怀着身孕。”杨翠英曾不止一次地向她说起那段浸着血泪的往事,“一天中午日本兵冲进难民营,把外公他们拖走,再也没有回来。一个月后外婆生下孩子,日本兵又冲进来,把母亲的弟弟活活踩死了……”
杨怀清回忆,纪念馆第一次找到母亲并希望她提供证言时,她连声拒绝,害怕被日本兵再杀掉。“老人心里一辈子都有阴影,但她最后还是说出了当年的故事,我们都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可以知道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纪念馆展厅内,有一面由百名幸存者照片灯箱组成的照片墙。随着幸存者的逝去,这面墙渐渐暗淡。今年,又有8盏灯永远熄灭了。
上午9时18分,在老人亲属及纪念馆工作人员的注视下,“去世幸存者熄灯仪式”正式开始。老人们饱经风霜的面容融入周遭黑暗,定格在了时间里。亲属走上前,将白菊摆在相框边,深深地鞠躬。
站在父亲马继武的照片前,马敬东低声呢喃着:还有一个月就是您100岁的生日了,到时候全家聚在一起,唯独缺了您……”马继武去世前,马敬东和家人曾筹划着要给父亲过百岁生日,但老人终究没能等到这一天。
“日本鬼子进城的时候父亲15岁,是家里的老大,经常要在家里做好稀饭送去难民营。他经过的路上堆满了尸体,路边的商店前还有中国士兵的残肢,父亲个头小,必须从尸体上爬过去,痛苦啊,地狱也不过如此……”
“熄灯仪式”后,马敬东将父亲生前获得的纪念章和荣誉证书捐给了纪念馆,由馆方永久保存。“今天我在这里和父亲作最后的告别,但这段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也不能忘。”
“我记得很多幸存者老人家都说过的一句话:‘要自立自强。’今天南京全城鸣响918防空警报,这个展厅里1213个幸存者的目光在凝视着。他们不仅在告诫我们勿忘历史,更在激励我们自立自强!这是我们举行熄灯仪式的目的,是‘历史凝视’的意义。”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柏丽娟 胡秋阳
编辑: 柏丽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