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蒋丽)如今,路过熙熙攘攘的海安市草坝南路,低矮的大棚农贸市场已消失不见。曙光西路的交叉口处,崭新的高楼沿街矗立,为这座规模并不大的县城增添了浓厚的现代商业气息。随着通海过渡市场最后一间铁棚的拆除,历经“脱胎换骨”的通海大厦在虎年春节前夕为市民敞开了“小城区星级市场”的大门。2月5日,新江苏记者趁春节返乡,走访家乡这处繁华热闹的新地标一探究竟。
重建后的新通海大厦位于曙光西路16号,据大厦招商负责人刘海阳介绍,新通海共八层,总建筑面积31361平方米,目前1层有1129平方米的美食广场和超市,3~4层是七号温泉,5~8层是亚朵酒店,部分店铺于1月8日开始了试营业。
下午4点,记者来到一楼的“食佳优选”,超市内各类进口零食、鲜果、生鲜等琳琅满目,老板正在上架下午3点刚从崇川区山姆超市代购回的网红零食,食品加工处市民们依次排队等候处理。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四楼24小时营业的“七号温泉”检票口也是人头攒动,市民们举家出动泡温泉、汗蒸好不快哉。
原先位于海陵路用铁棚搭建的过渡市场搬到了大厦二楼,焕新的农贸市场令人眼前一亮。通海市场管理员许小平表示,新通海市场以打造景点式、商超式市场为出发点,从采光、通风、布局等多方面综合谋划设计,让市场的空间印象更加美观、和谐。
现场可以看到,市场内中央空调、保鲜柜、紫外线杀菌灯等设施安装齐全。脱离菜市脏乱不堪的刻板印象,新市场内蔬菜、粮油、水果、海鲜水产及家禽肉类分区明确,种类齐全,整个市场地面整洁敞亮,水产区也不留一滴。保洁员丁时珍正“驾驶”着智能清洗机环绕市场进行清扫,据她介绍,为确保市场环境时刻整洁,市场内共配备了2台清洗机和1台扫地机,由6位保洁人员进行全天候不间断清洁。
自1997年起,丁时珍和丈夫陈元林便在中坝南路的海安老通海大市场从事保洁工作,25年间他们紧随“通海”一路搬迁,从中坝南路的低矮平房到海陵路的拥挤铁棚,再到如今华丽变身的通海大厦,一路见证着“通海”的市场变迁。
“20多年前,南来北往、上街下乡的市民只要买东西都会去‘通海’。北边买菜买早点,东边买猪肉、卤菜和各种小吃,南边是水果、音响、床上用品店和摆了一整条道的古玩。过去我们全家的衣服和日用品都在那买。”和陈元林一样,无数海安人一提到老通海都有道不尽的生活记忆。
老通海大市场
“过去的市场虽热闹,环境也是真差。打烊后,路上随处可见扔掉的腐烂菜叶和水果,要是遇上个下雨天,恶臭连连。那时候的清洁全靠人力,哪像现在,科技改变生活,机器操作方便快捷,关键清洁得还干净的多。”回想起过去的工作环境,陈元林不禁感叹。
铁棚搭建的通海过渡市场
“‘小市场’装着‘大民生’,群众满意彰显幸福‘刻度’。”据悉,为建设高标准“智慧菜市”,年后,新通海市场多批电子设备将陆续加装到位。“建成后,我们的菜场将实现智能称重、电子支付、食品溯源等智慧化功能,大数据屏上商品明码标价,展示当日食品安全抽检结果,每笔交易完成后电子秤自动打印追溯小票,扫描二维码便能查到菜品的采购来源及产地信息等。同时,引入智慧农贸系统,实行数字化管理,方便市民消费的同时,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许小平说。
海安通海大市场始建于1988年,从“脏乱差”到“净畅美”,从“通海大市场”到“通海大厦”,35年的市场“变形计”,也折射出海安这座小城的发展与巨变。
202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据海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科科长周夕俊介绍,作为市级十大重点工程之一,近三年来,海安市对城区通海、永安、新桥、新华等11家农贸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确保市场布局合理化、设施完善化、通道顺畅化、畜禽销售区标准化、污水处理规范化等,目前城区已建设4家智慧化市场。
市场整体形象实现“蝶变”,不仅甩掉了“脏乱差”的老帽子,还大大提升了市场智慧化水平,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让市民们更好地享受品质生活,拥有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与归属感。“如今逛菜场就像逛超市一样舒服,环境改善了,智能体验也特别贴心,买菜都变成了一种享受。”市民张女士说。
走出通海市场,已是夜幕初垂。暗夜中的通海大厦,五彩的霓虹灯斑斓了小县城安逸的夜晚,也点亮了市民的幸福生活。“早上在家门口吃个早茶,中午路过顺道买个菜逛个超市,累了还能来泡个温泉解解乏,我们这小县城的日子过得舒坦的哟。”身后,一家人的欢笑声不绝于耳。
编辑: 颜霏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