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鹤的内涵极为丰富。鹤,总与人们美好期望相伴而生,从早期皇族的陪葬品到古人的生活器皿,从服装纹样到日常用具,鹤与国人的关系都化作文物上的印记。
“东游扶桑略西极,上下九天仅咫尺”
鹤形入器皿,工艺博大精深
鹤是器皿纹饰中的重要表现题材。鹤曼妙高雅的体态、清丽脱俗的气质,既是古人审美的意趣投射,又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将鸟类意象刻进用具里。归属于仰韶文化的鸟鱼石斧彩陶缸外壁,一鸟衔鱼,旁立一斧,画面粗犷有力。学术界对于外壁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鹳鸟,有人认为是鹤,无论是鹳是鹤,在那时古人就已将鹤等鸟类形象融入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期,青铜器兴盛,尊鹤、崇鹤的方式有了新载体,莲鹤方壶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典型代表。莲鹤方壶是郑国国君郑子婴所配礼器,壶盖上方四周骈列镂空双层莲瓣,一只小鹤立于其中,作引吭振翅状。莲花在中华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鹤立莲上,寄托了古人对生命消逝后祈愿永恒的美好想象。别致的壶体造型展现了先秦青铜礼器卓越精湛的铸造工艺和别致审美,被誉为“东方最美的青铜器”,也被郭沫若称作“时代精神的象征”。
随着曾侯乙墓被挖掘,战国时期青铜器“鹿角立鹤”得以重见天日。该器物外观奇特,是一种“想象中的吉祥物”。它通体以青铜铸制,从上往下依次是鹿角、立鹤和底座。鹤为长颈圆首,尖嘴上翘作钩状,硕腹拱背,翅展尾垂,高腿扁足,头两侧有枝丛生,并朝上内卷成一对鹿角。有专家认为,“鹿鹤同春”的吉祥寓意应该是从这里起步。
不光是礼器和祭器,“器皿鹤”更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途也更丰富多样。
陶瓷历来受宫廷喜爱,器皿上的鹤色彩和造型也别具一格。制于明嘉靖年间的五彩云鹤纹罐,色彩浓艳,画迹工整,是典型的官窑作品。
松鹤题材亦是明清瓷器的重要装饰图案之一,随着制瓷工艺的提升,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工艺皆能绘出精美绝伦而繁缛复杂的纹饰。
清朝,鹤作为常见元素在文房四宝中多有呈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仿木纹釉地粉彩松鹤纹笔筒,以粉彩绘松鹤纹样,苍松怪石分布有序,高山流水错落有致,数只仙鹤翩翩于其间。笔触细腻,似绘于纸上,凸显了清代审美意趣和吉祥寓意。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
鹤入民情民物,承载殷殷期盼
一束发仙人端坐石上,举止端庄。左侧竹树下侍童双手托盘,盘中有仙桃。空中一只仙鹤振翅高飞,地面有龟蹒跚前行。龟与鹤的结合,表达了人们祈求长生、升天圆满的愿望。湖南省博物馆藏宋代仙人龟鹤齐寿铜镜,其纹饰暗含道教神仙思想及祈祝长生、祝寿等寓意,是当时世俗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
湖南省博物馆典藏文物,元代褐色罗地绣人物松鹤鹿纹荷包,三面缝合,上方开口。荷包上方有祥云飘浮,下有仙鹤亮翅。该荷包形制完整,纹样丰富,刺绣精美,是罕见的元代妇女绣花荷包实物。荷包上所绣松树、祥云、仙鹤、梅鹿及乌龟等元素都是具有长寿寓意的象征物,蝴蝶、缠枝牡丹也多用来表现女性意味,这些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生活习俗。
头花多以银或铜质为骨架,用翠鸟羽毛及各种宝玉料石镶嵌装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晚清铜质头花,以珍珠、珊瑚珠、翡翠及各种料石装饰出海棠、仙鹤及寿桃等纹饰,寓长寿之意。
古人风雅,鹤也是屏风上的常客。清代刺绣御制题桐荫玩鹤图挂屏,以白色缎为地,运用平套、散套、戗针、施毛针、滚针、斜缠针和打籽等针法,偏冷色青蓝画面上的丹顶仙鹤与坡上高士相向而戏,清溪环绕,桐荫浓翳,尽显高雅。
千百年来,无论是爱鹤、崇拜鹤、追随鹤,鹤上了“神坛”,又“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人对鹤的喜爱和神往,都展现了时代变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黄泽文
编辑: 黄泽文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