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就业是社会稳定的根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牵着民生冷暖。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预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900万。就业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
“近两年,基层社会治理逐渐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的特点,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看来,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基层岗位空缺依旧突出。为何出现供需偏差?施大宁发现,许多大学生参与基层工作多以公务员、国企为职业选择目标,而街道、社区、乡、镇、村等岗位选择人数较少。施大宁认为,这源于大学生对基层岗位就业信息的知晓度不够,大部分人对基层就业的印象,仍停留在“压力大、工资低、出路少”上。今年两会上,他建议政府、高校、基层应当联合起来,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和培养机制,为基层输送人才。
“要打通大学生在基层从实践到就业的渠道,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基层实习,同时聘请社区典型为‘育人导师’,以社区赋能高校。”施大宁表示,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基层治理人才,基层则需要用一揽子优惠政策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他建议,当地政府应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关爱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提供住房、医疗、落户等支持,提高青年基层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
考虑到就业机会和求职期望的“错配”问题,施大宁提议,建立一个基层就业数据库,实现基层就业招聘资源和基层职业辅导资源共享,为学生精准推送招聘信息。
“基层是大学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国情的最好课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施大宁表示,政府和高校应该持续地深入开展“基层青年之声”、“基层校友母校行”等活动,以朋辈影响力激发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知和向往。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苑青青/文
编辑: 王心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