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臂吊着绷带,身穿隔离衣,47岁的杨爱玲带病上岗,每天穿行在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引导黄码和发热患者到方舱CT室做CT。无论烈日还是台风,她像一个卫士一样,守在发热门诊门口。
7月2日,在皮肤科做护士的杨爱玲意外手臂骨折、韧带拉伤,此后便在家休养。疫情发生后,她听闻医院人手紧缺,便提出申请,要求提前上岗。“看到我的同事一个个都在奔赴前线,我怎么能躲在家里?”
层层报备后,杨爱玲终于如愿以偿地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在发热门诊引导病人。杨爱玲笑称:“刚好,这一份不需要动手,只需要用脚的工作。”然而,发热门诊的患者是危险系数较高的人群,这意味着,担任他们的引导员有更高的风险。为了做好防护,杨爱玲不得不在吊着绷带的同时再穿一层不透气的隔离衣。
从医院发热门诊,过医院东南角的感染科,到医院东北角,再爬一段三层楼高的长斜坡,前往医院西北边的核酸检测点,走进一旁的方舱CT室。这样的路程穿越大半个医院,一个来回约有800米,杨爱玲一上午要走上10多趟。她印象里,最忙的一天,清晨6点到岗,下午1点才休息,下午两点又要继续上班。常常不到中午,她的护士服就已被汗水浸透。护送患者两点一线行走,每天一圈又一圈,杨爱玲的微信步数总能凭借2万多步占据“榜首”。
“不怎么累,我们医务人员,平常也很忙,大家都习惯了。”杨爱玲笑着说。她的丈夫是医院介入科医生,疫情以来,长期驻院,已经十多天没回过家了。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苑青青 通讯员 刘婷婷
编辑: 苑青青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