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25年前,张謇筹建大生纱厂,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如今,大生纱厂原址上,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仍生产经营。12月17日,新江苏跟随“行嘱托开新局”全媒体主题采访报道团,走进大生集团,采访团在生产车间看到,昔日笨重的纺织机械已经改头换面,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成为工厂内亮眼的“风景线”。
“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张謇自1895年起在通沪等地来回奔波,筹资、买地、建厂,历经44个月建成当时堪称现代化的纺纱工厂。引进一流设备、聘请外国专家、股份制建厂、亲自拟定制定厂约章程......张謇种种开创性的措施树立了中国纺织业的多个“第一”,也将创新二字注入了大生集团的基因。
“我们这条数字化纺纱车间,每万锭用工数已经降到15人,生产效率提升了15%,每吨纱综合成本下降1000多元,每年节省成本3000多万元。”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建宏介绍说。据了解,该车间入选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在国内智能制造领域为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天地之大德曰生”,源自《周易·系辞》的这一句不仅是“大生”的由来,也是张謇办厂兴实业的宗旨和遵循。今年面对疫情挑战,大生集团不仅在南通市范围内率先复工复产,还积极支援带动上下游企业,推进了纺织产业的复苏。
沈建宏表示,大生集团虽然以纺织为主业,但它不仅是国家高科技企业,也是中国智能制造先进企业,更是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的模范企业。“在数字化纺纱车间的基础上,我们准备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运用5G、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打造中国第一个全流程、数字化的智慧工厂,在双循环背景下,全面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张苏宁
编辑: 张苏宁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