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被视为中国人粮食安全的“命门”。在中国,每年超过80%的大豆需要进口。粮食缺口怎么补?中国大豆何时振兴?曾经的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如何续写辉煌?
10月19日至20日,在南京农业大学举办的2024中国农学年会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围绕大豆产业发展现状、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应用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共话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育良种:寻觅优质基因
金秋九月,安徽宿州埇桥区栏杆镇的大豆万亩高产示范片,万亩大豆仿佛碧绿的地毯铺展至天边。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埇桥区栏杆镇种植大户王永飞满心喜悦。“我种南农47三年了,一共600多亩,平均亩产650斤,比种植其它的品种的大豆,每亩地要增收200多斤。”
他口中的“南农47”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均镒率团队历时10年系谱选择而育成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作为我国大豆领域唯一一位院士,盖均镒在大豆育种方面孜孜探索六十余载。论坛现场,他通过对比国内外大豆产业发展,再一次强调了“一粒好种”的重要性,“未来中国大豆产业发展,要求种业先行。”
面对亟待补足的产能缺口,加速良种培育十分迫切。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育种、分子育种、设计育种、精准育种和大数据智慧育种提供新思路。
盖院士表示,种质资源里藏着优异基因,而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创造自然界没有的基因,两者结合便能实现突破性的创新。他举例,通过建立南方大豆种质资源群体整体优质两汉优化组合预测连锁模型,团队在较短时间内利用4万多份材料获得了16万个组合,快速鉴定到了61个显著关联基因。“如果按照传统的育种方法,完成4万多份材料的鉴定,需要很久。”
“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间套作)已连续两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多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盖院士认为,当前,间套作是增加大豆产能的潜力所在,应推动适合带状复合种植的耐荫豆种的选育。此外,在我国,进口大豆多用于饲料粮上,以解决肉食问题。对此,盖院士呼吁,要尽早创造大豆籽粒与茎杆都可为养殖业利用的品种。
用良法:为高产保驾护航
根腐病、病毒病、炭疽病、叶斑病,在大豆生长的各个阶段,都面临各种不同的病虫害问题,这也是导致我国大豆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根腐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中的头号病害。
“根腐病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大豆上唯一的‘一类农作物病害’,发生率超过70%。”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王源超介绍,根腐病一旦发生,会导致减产15%至30%,重病田甚至绝收。团队长期关注此类病害,并依托主持的国家研发计划“大豆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团队集成了“一拌一封一喷”的大豆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模式。
“该方法抓住苗期病害、田间除草、中后期病虫害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干法拌种、封闭除草、高效喷防等治理策略,为夏大豆生产全过程保驾护航。”试验证明,这种模式使大豆根腐病发生率下降60%~90%,大豆增产10%~45%,农药减量20%~45%。
在宿州,大豆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和南农47、南农60等优质品种协同助力产量提升。2019年以来,宿州示范片已实现大豆单产连续4年突破,今年已扩展为2个万亩示范片,10月8日,埇桥区栏杆镇王庄村的20亩南农47实收单产达323.8公斤/亩。“宿州是安徽、也是黄淮海大豆的核心产区,种植面积位居前列,约为220万亩,但却是单产‘洼地’,以前大豆亩产仅有105公斤。”
大豆产能提升,离不开每个环节的发力。论坛上,聚焦大豆全产业链开展科研模式创新成为与会者共识。这也是当前南农大正在探索的可行路径。王源超介绍,南京农业大学已科学设置了“育种-病虫害-智慧栽培-土壤-加工-农机-国贸与市场-科技文化史的”大豆全产业链科技创新项目,聚力攻关大豆“卡脖子”问题,助力大豆产业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
推良技:精准施策提单产
影响粮食产能因素包含种植面积与单产。过去20年,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比例维持在9%以内。如何凭借9%以内的粮食种植面积,推动整体产能的提升?
“提高单产有很大潜力。”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存祥表示,与西方国家等大豆出口国300公斤/亩的平均亩产相比,单产是我国大豆的一大短板,不超过160公斤。
那么,单产提升的空间有多大?吴存祥给出一组数据:2020年河南辉县110亩大豆亩产309.2公斤;2022年河南获嘉县164亩大豆亩产210公斤;2023年河南获嘉县46亩大豆亩产321.8公斤。他说:“多个点位实现百亩实收亩产300公斤,大面积单产提升成为可能。”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要素不尽相同,吴存祥建议,应通过运用“一县一方案”“一品一技术”“一区N模式”高产技术手段,推动精播保苗、免耕覆秸、密植匀植、症青防控、低损收获等不同阶段的技术落地,以实现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
“生产上,缺苗断垄的现象严重,所以保首先要保好苗。”吴存祥说,播种质量是影响保苗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我国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械收获后在地里留下大量的麦茬、麦秸灰严重影响大豆的播种出苗,而今,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历经13年研究出的免耕覆秸精量播技术已顺利解决了这一难题。
保好苗离不开匀植。“匀和不匀造成的产量差能达到10%,所以,匀植非常关键。”吴存祥介绍,在东北,大垄匀植密植是大豆增产的重要手段,2023年全年,黑龙江省的大豆大垄匀植密植种植面积共1893.4万亩。他建议,各地也应因地制宜推动匀植密植技术落地:“苗密度提高约1000株,按照3株一两豆计算,每亩可增产30斤。”
新华报业·新江苏 记者 苑青青 通讯员 王璐
编辑: 苑青青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