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联合推出策划,记者走近一群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的科技工作者,听他们讲述以大地作纸、以实干为笔的奋斗故事。
四月份刚完成了新选育品种的表型观察和数据收集,正在准备国家级海棠新品种申报和江苏省良种审定的申报材料……扬州市海棠国家种质资源库是世界一流海棠种质资源库,也是世界最大海棠育种基地。近日,基地负责人张往祥异常忙碌,“事情虽多但并不紧迫,可以按部就班、稳步进行,比春季花期盛开时要轻松不少。”
从2003年攻读博士开始,张往祥便将研究方向由森林培育转向观赏园艺,着手海棠育种和产业化研究。相较于用材林和经济林,木本花卉占地面积小、租地和维护成本低,观赏园艺研究成果更易市场化,有利于反哺科研。
在户外开展研究工作是张往祥一年中大半时间的工作状态。自然条件下,江苏等南方地区海棠花在清明节前半个月就陆续进入花期,包括春末夏初彩叶观赏及秋冬季的多彩果实,一年下来,海棠花观赏期可持续6个月。“海棠最美的季节,正是我们最忙碌的季节。”张往祥表示,此时他必须和团队成员轮番上阵扎根基地,确保精彩数据采集没有遗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海棠新品种选育也是“慢工细活”,经历杂交、播种、选优、测试和鉴定,一个海棠新品种的选育周期往往需要10年以上。是什么力量驱使团队能坚持长期关注?采访中张往祥坦言,在中国较常见的海棠品种仅有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湖北海棠,花期一共约10天,仅靠短暂的花期无以支撑海棠文旅新业态。“为此,我们把海棠当作旅游产品来开发,从花、果、叶的三个维度加强育种创新,延长海棠观赏期的同时,满足了旅游新业态发展需求。”
“太阳下的事业是阳光事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觉得辛苦。”在张往祥看来,和志同道合的人做感兴趣的事是幸福的。“在我看来,我们必须一手抓科研,多出高价值研究成果服务行业发展需求;一手抓生产,多出效益可以反哺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对团队来说,累累硕果就是努力奋斗的最好证明。迄今,团队已自主选育了观赏海棠优系300余个,通过国家审定新品种83个(已授权51个,占我国59.8%),通过江苏省良种审定品种23个。这些品种观赏性状多元、色系丰富、形态多样,春天赏花、夏天观彩叶、秋冬品果色,实现了让多姿、多彩的海棠走过四季的梦想。
在“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指引下,团队不仅在育种端钻研,还在产业端发力。围绕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目标,在全国多地建立了海棠主题公园和观光苗圃,培育了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我们工作目标,就是通过育种创新、文化创新、景观创新,促进海棠产业业态升级,切实服务‘三农’,让海棠花开为美丽中国赋能。”张往祥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燕钰
编辑: 燕钰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