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圆满落幕。11天里,来自全国各地,涵盖话剧、戏曲、舞剧、儿童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的23部小剧场戏剧荟聚南京,绽放出新时代中国小剧场戏剧艺术创作的璀璨星光。
多元多彩、年轻活力,“小剧场”艺术繁花似锦
题材丰富多元、表现手段多样创新,舞台呈现不乏探索求变精神,这是专家对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剧目的集体印象。
“时代印记”“经典再现”“人生百味”“国风古韵”“童真烂漫”“紫金故事”六个单元既向经典致敬,又有原创剧目,呈现出戏里戏外、多彩别样的人生况味。
展演充分展示出中国小剧场戏剧艺术繁花似锦的可喜景象,舞台手法创新层出不穷。红色题材话剧《长明》采用实景3D模型和多媒体全息投影,使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我这半辈子》舞台中的“一池水”既是大海中的一股浪,也是母亲洗衣盆中的一汪水,还是一条野沟渠……意义非凡。
“年轻”是小剧场的鲜明特质,创作的人年轻、看剧目的人年轻、剧目的气质也年轻。话剧《长明》编剧冯勉是紫麓戏剧创始人,对南京戏剧的发展信心满满:“希望戏剧热情能持续被点燃,吸引更多年轻从业者来到南京、留在南京,讲好南京故事和中国故事。”
和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同期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剧协全国小剧场戏剧创演人才培训班”,注重深度发掘、孵化、培育、推介年轻一代小剧场创演领军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小剧场戏剧创作水平和人才队伍培养。
“希望随着全国小剧场戏剧展演活动的举行,更多的不断涌现的青年编、导、演、舞美、音乐的才子们,在这片天地,这片百花园的一角施展才华,绽放花蕾。”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说。
戏里戏外、场内场外,南京城内皆有“戏”
精彩纷呈的剧目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戏剧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家门口就能一下子看到很多经典剧目,太幸福了!”80后曹洋是位资深戏剧迷,经常会为追剧天南海北跑。现在,他只要搭乘城内交通工具,就可实现观剧自由。一个月里,他看了十几部小剧场戏剧,“时间允许我都去会看,小剧场观演效果很好很沉浸。”
大幕拉下并不代表此次观剧体验的结束。每出剧后,总会有主创人员与莅临现场的戏剧专家、媒体、观众,进行一场生动的演后谈,让因戏剧而生的情绪,继续扩散、释放。“这是普及戏剧很好的方式,正是在这个互动时间里,演出方与观众有更深入接触,演出方也了解到观众感受,这对他们后面的创作很有帮助。”《中国戏剧》原主编姜志涛说。
戏剧不只发生在剧场里。“More Than Theatre”场外系列活动,走进南京各处文化空间,主创们与观众围坐,或讨论演出,或谈论创作,或剧本围读,或互动交流。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王春梅对此大加赞赏:“在南京主要城市地标开展一系列场外戏剧主题公益活动,真正让本次展演系列活动达到了专业融合、线上同步、共同参与、广泛关注的良好效果。”
惠民利民、文旅融合,小剧场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南京有“天下文枢”之美誉。千年文脉,铸就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而优秀的戏剧传统更是滋养了南京这座千年古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国首届“南京小剧场戏剧节”就在这里举办,推动了中国当代小剧场运动的发展。34年后,“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再次回到金陵,对于中国小剧场戏剧和南京都意义非凡。
目前,江苏已建成各类小剧场1156个,总座席数约25万个,仅南京就有各类小剧场107个。“没想到南京的小剧场这么活泼,观众这么踊跃,特别年轻人从事戏剧的热情这么高!”姜志涛对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连连称赞。
小剧场是一张别具新意的文化名片,对塑造游客的文艺记忆和城市印象,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高民表示,江苏将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突显特色特质,引领小剧场建设朝公益性、惠民性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江苏小剧场”品牌影响力、标识度,真正把江苏小剧场做成为民、利民、乐民的文化空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徐春晖 张承辰
编辑: 徐春晖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