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政首,谷为民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来,农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关注的热词。随着2022年各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公布,涉及生物育种、种子科学与工程等小众的农学专业关注度持续上升。
“掌握了种子,就掌握了世界。”被称为农业芯片的种子,在整个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作为国内知名的农业学校,南京农业大学自2002年开始自主设置招收“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2006年设置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南京农业大学的种子专业提前批次录取分数线,比去年提升了近3000位次。
江苏省种业科技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种业学科负责人张红生介绍,“种子”专业是学校为适应农业新需求和新理念而设置的专业方向。农业发展要加强种业产业链的整体培育,令高产、优质、高效的好品种具备更好的生产潜力。“抓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抓种业技术创新、抓种业人才培养,是提升种业产业链培育的关键。”人才,作为种质资源保护和种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或不可缺的因素,推进“种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
张红生表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既包括基础的遗传育种和分子育种知识,还涉及种子生产、加工处理、运输、储存和包装等方面,需要广泛学习种苗生产、种子市场营销、种子生产法律以及农业保险等相关知识。因此,培养出专业复合型的农业人才十分必要。
“将来,无论种业领域知识产权交易和保护,还是制定种子质量标准,又或是种子市场规范管理,都需要人才发挥专长。”张红生介绍,当前学校积极和国外知名农业高校开展交流,联合设立国际课程体系;同时和大型种业公司合作,实行产教融合,让学生到企业一线实践。
同样开设了“种子”专业的扬州大学,近5年来招生人数持续上升。扬州大学工作人员表示,相较于2018年“种子”专业招生人数,2021年该专业的招生人数近乎翻了一番。不少“种子”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从事农业研究。
“我大学第一志愿就是扬州大学‘种子’专业。”2017年,董振杰放弃了去国外留学的机会,和家人商量后,最终报考扬州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种子’专业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是农业大国,种子质量好坏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正式填报前,有心的董振杰还查询资料了解专业的学科知识与培养目标。
从棉花成铃的时空分布到不同种子剂量下油菜毯状苗的生长,再到水稻育种和栽培技术,4年本科生涯中董振杰忙碌于不同的实验项目,也奔波在扬州、淮安、南京、苏州、上海等不同城市。在董振杰看来,讲究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并重的“种子”专业,需要研究人员掌握多方技能,“既得会种子生产检验和加工储藏,也要会农业的经营与管理。”
“国家对农业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尤其重视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这对许多农业人来说,正是发挥所长的好时候。”2021年大学毕业后,董振杰选择留校攻读研究生,跟随张洪程院士进行作物栽培与耕作研究。“农业发展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项成果可能需要几代农业研究员的付出,我们要把所学投入实践,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种子和技术,让农民种出高品质粮食,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喻婷
编辑: 胡秋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