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屋同住的工友都回家过年,只剩吴小东。透过窗户,仰头可见一幢44层在建大楼,那便是他迟迟未走的原因。
南京新街口,中建三局一公司“金陵中环”项目建设工地上,零星传来几声电钻声。作为留守到最后的工人之一,吴小东坐在施工电梯内询问工友到达几层。“咔哒—咔哒—”伴随机械链条声响,轿厢逐渐远离地面,慢慢俯视起这座城市的中心。“工地安静下来,就离过年不远了。”
吴小东习惯随身带把锁。“绝对不能有‘空梯’,人离开了就得锁门,不能马虎。”12年前,吴小东成为电梯操作员时,这项关乎人命安危的纪律就刻进脑里。寒来暑往,他在电梯里感受过40℃的热浪,也体验过朔风雨雪的夹击,甚至有一两次是在半空中利用天窗脱险。“和重体力的工友比,我这份工作算清闲,但这根安全弦不能‘闲’。”
下了工,吴小东步行回到出租屋。这是一幢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没有电梯。为了省钱,他和两个工友在顶楼合租了一间约30平方米的小屋。“30多年前,我刚从安徽老家出去跑工地,盖的就是这种房子。”他先在上海的工地砌砖盖瓦,搬过钢筋水泥、打过冲击地钻,又来南京当电梯操作员,头上的安全帽也从黄变蓝……城市里楼层越来越高,他离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吴小东准备在腊月二十九回家。他的行李,只有几身常穿的衣服、两双鞋,外加一台笔记本电脑,装在70L的收纳盒里。“原来在上海,离家远,一到过年总想给孩子带点东西,排着队买上海特产,行李也垒得跟人高。”现在,吴小东轻装上阵,车程2小时就能到家。“再不愁挤不上车回不了家,东西随处可以买到,也不愁孩子的吃喝了。”
从民房到高楼,吴小东目睹了城市更新和社会变迁。“现在的建筑用料比过去好多了,不光质量高还更安全环保。我们工人的待遇也好了,工作实名制、工资准时发、社保准时缴,我还学会了电脑……”
从1991年算起,吴小东在工地上待了31年,儿子成家立业,妻子也两鬓花白。几年前,他拿出积蓄在县城买了房,“贷款就快还清了,再辛苦也值得!”
吴小东不止一次从出租屋望向那栋还未建成的高楼。“也许明年底就能竣工,又是一个地标呢。”城市的更迭发生在每一个黎明黄昏,无数个“吴小东”正默默见证着这些瞬间。他们站在钢筋瓦砾前远眺城市边缘,城市也以壮阔的风景回报他们的付出。吴小东说,过日子就像盖楼一样,打稳地基才能“步步高升”。“踏实肯干,我们的日子都会越来越好!”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喻婷 柏丽娟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