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媒体融合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如何进行报业体制机制创新,带来更多“破圈”效应,成为主流媒体的一道“必答题”。6月27日下午,第二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分论坛“报业体制机制创新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在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大报业的业界大咖共商主流媒体转型发展大计。
“可信性是科学新闻的生命线,在移动互联时代,科学新闻更需要争分夺秒与谣言赛跑。”中国科学报社社长、总编辑赵彦介绍,早在2019年,中国科学报在新闻生产端开展智能化科学新闻生产的探索并上线“小柯”智能写作机器人。“‘小柯’机器人主要用于满足科研人群从最新的海量论文资讯中更好了解国际前沿科研进展的需求,从而指导自己的科研工作。依托‘小柯’机器人,我们还衍生出新的业务方向——论文可视化。”赵彦坦言,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传统媒体要大胆拥抱新技术,勇于大胆探索和尝试,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制度创新为驱动,海南整合全省资源,以“一盘棋”的全局理念,形成“全岛一张网”的大融合传播格局。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党组书记、台长郭志民从强化顶层设计、聚焦世界影响力、构建自贸港叙事三方面阐述海南如何创新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故事。“坚持官方视角向平民视角和第三方视角转变,‘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家常话’讲清‘大道理’。未来5年,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关键期,从媒体角度看,也是我们创新话语和叙事体系,推进国际传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他说。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社交日常离不开微信。“微信的特点是实现‘用户’‘内容’与‘渠道’的深度融合、共生共融。依托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朋友圈等产品及媒体认证、原创保护、算法推荐等机制,一大批主流媒体实现了转型与融合,成为新媒体舆论场的中流砥柱。”腾讯公司文化与内容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利军介绍,当前,微信功能模块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传播生态,展现出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此外,在聚合多方社会力量、共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微信也进行了一系列向上向善的探索。
圆桌交流阶段,来自全国各地的10家报业媒体相关负责人结合自身实践畅谈媒体如何做好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社长助理廖杰表示,媒体要做好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必须创建自己的融媒体“根据地”,通过内容打通媒体与教育的边界,以先进技术作为支撑,形成“顶天立地”式传播模式。
如何打通媒体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社编委,全媒体生活服务部、全媒体经济部负责人陈洁华认为,个中关键是突破传统局限,以媒体力量带动政务、服务和商务融合,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文汇报融媒体视频聚合部主任王蔚介绍,近年来,文汇报推出了“大家”系列等一系列样态新颖、生动鲜活、思想性强的内容精品,全力打造人文特色鲜明的新型主流媒体,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我们将持续用优质红色文化内容服务用户,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黄泽文
编辑: 黄泽文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