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千载悠悠,水波滢滢。大运河滋养了沿岸城市,积淀了水乡文脉,造福了江苏儿女。
2021年元旦,“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联合省内8个运河城市推出“新年走大运”健步活动。届时,来自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8个城市的市民都将参与到活动中,赏运河风貌,行新年好运。12月18日起,9位运河研究智库专家将带您线上游大运河,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今天,新江苏将对话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刘怀玉,听他讲述运河“原点”的扬州故事。
春秋末年,诸侯争霸。“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吴国士兵在国君夫差的带领下,欲北上与齐国争夺霸权。彼时,江淮尚没有联通的水道,吴王夫差便命人在邗城建造新的都邑,开挖以通江淮的人工运河,是为邗沟。“古邗沟是我国权威史籍中最早明确记载的人工运河,也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伴随着运河的开挖,扬州的建城史由此起笔。“扬州是和大运河‘同龄’的城市,城因河而建,民因河而聚。”刘怀玉说。
2500多年前的邗沟是一粒种子,在历史的浇灌下生根发芽,在千里舳舻和鼎沸人声里汲取养分,扎下无数条江河根系,最终汇聚成了横贯南北的大运河水网。“南方的运河有两大特点,一为在用,二为活态。”刘怀玉用四个字概括起南方大运河的特点。“所谓‘在用’,主要指大运河的运输、水利等基本功能依旧完好。”以全长400余公里的苏北运河为例,域内水道达到国家二级航道标准,可以通行2000吨级的船舶,还可通行集装箱,是整个大运河中等级最高的航道。2019年,扬州施桥船闸货物通过量3.46亿吨,同比增长6.98%,是三峡船闸货物通过量的2倍多,成为全国内河年货物通过量最高的船闸。
“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国家重大运输工程中少不了大运河的身影,它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纽带。”在刘怀玉看来,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从流动的河水和船舶,到横跨2500多年的人文历史和沧桑巨变,时空交错下的大运河始终将自己融入到历史变迁中,成为一部“活”的文化档案。
被誉为“中国运河第一城”的扬州,千百年来受运河馈赠,铸就了惊世繁华。“历史上,扬州的三度繁华都与大运河相关。”刘怀玉娓娓道来,“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开凿运盐河,将盐城、南通等地所产的海盐运输到扬州,再经扬州转运运到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许多盐商聚集到扬州,商贸发达。”唐代,扬州延续前朝的盐运辉煌,甚至一跃成为全国食盐集散中心。古人用“扬一益二”赞叹扬州的经济发达,文人墨客更是对扬州心向往之,或是烟花三月乘舟到维扬,或是在二十四桥上赏一夜月色、听一曲萧音,江南好风景最是扬州胜。
“扬州以盐盛,扬州的城市格局和风土人情都带着浓浓的盐商文化。”人们熟知的个园是清代盐商宅邸的私家园林,江南湖上园林之盛的瘦西湖也由盐商出资疏浚,现今扬州城内还保有大量的盐商故居群。“扬州有一句俗语,叫‘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说的是扬州的早茶文化和沐浴习惯,这也是受盐商文化影响而来。”刘怀玉表示,“从城市格局到经济文化再到风土人情,扬州都被烙上了运河印记。”
千年前的大运河给扬州留下了无尽的繁华与辉煌,时至今天,大运河仍在庇护着这一城百姓。“要从顶层设计出发,保护好大运河,保护好前辈留下的珍贵遗产。”刘怀玉说,“做到在保护中合理利用,适度降低大运河的生产功能,增加必要的生活功能,让百姓们推窗见河,临河亲河。”刘怀玉指出,大运河是流动的,宣传大运河的方式也要灵活起来,“运河文化要进校园、进课堂,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这条辉煌的河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宣传大运河,让大运河越来越‘年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喻婷/文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