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2023产业科技创新大会举行,省委书记信长星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会上,信长星一连提出四个“双向奔赴”:围绕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双向奔赴”,围绕培育高层次人才实现“双向奔赴”,围绕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实现“双向奔赴”,围绕践行人文经济学实现“双向奔赴”。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江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都强调了科技创新,殷切期望江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名校与名城携手为契机,推动全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也许正是省委书记所言“双向奔赴”的深意,可谓切切在心。
实际上,名校与名城的“双向奔赴”,早已在江苏频频上演。就在最近,复旦大学和启东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9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官宣在苏州校区成立智慧治理学院;9月24日,南大苏州校区全面正式启用。
城市与高校的频繁牵手,背后反映了什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上,江苏各地又该如何平衡高教资源,调动高校与城市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布局近二十年,“最强地级市”主打一个“目标明确”
新晋特大城市苏州,尽管在经济和创新版图上十分亮眼,但也有块“心病”难解——在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正式设立前,全市仅有苏州大学一所211院校。很大程度上,高等院校意味着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技术,拥有高等院校的数量越多,城市创新产业的发展潜力也就越大。
作为经济发达城市,苏州深谙教育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很早便与高等院校达成合作协议。从2003年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建设算起,到202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研究院建立,苏州在近20年时间里完成了对C9联盟的“全收集”。
除了以上9所顶尖院校,东南大学也在2005年设立苏州研究院,并于2018年将研究院升级为东南大学苏州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中外合作的高校也在苏州扎根多年。
有人说,苏州与高校的合作主打一个“目标明确”。的确,除了高校数量的增长,双方合作的内容都和前沿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例如,哈工大苏州研究院和苏州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深度合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研院结合苏州及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设置生物医学工程、先进材料、数据智能和管理商科等新兴学科;今年刚迎来首批新生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同样聚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生态环保等领域“卡脖子”技术,重点打造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化生医药与健康工程、地球系统与未来环境、数字经济与管理科学五大学科群。
一座城市,究竟因何而强?有人说是产业,有人说是技术,而融通产业与技术之间的高校,自然成了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破局点。今年2月,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在调研与苏州合作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时就表示,苏州正处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加速期,要瞄准技术前沿,加快基础研究步伐,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同时,苏州将更大力度整合资源,全力支持高校创新成果在苏州就地转化、高效转化。
引进来、走出去,挖多挖深创新“蓄水池”
名城因名校而群贤毕至、人杰地灵,名校因名城而滋育涵养、根深叶茂。正是城市与高校的相互促进,让越来越多的城市与高校迈出现实一步,将科教资源转化为技术成果和创新产业,携手挖出更多的创新“蓄水池”。
在无锡,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正式启用,东南大学无锡分校更名为东南大学无锡校区;2021年,无锡与扬州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梁溪高等研究院,筹建扬州大学无锡校区;2023年,无锡又与南京邮电大学就深化合作共建进行会商。
在常州,河海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相继在此设立分校区;
在淮安,南京理工大学盱眙产学研合作基地启用;
在徐州,上交大(徐州)新材料研究院成立已4年,累计解决国家和行业“卡脖子”难题5项、企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3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余项,孵化企业5家……
不难看出,本就科教资源丰富的江苏,又因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周边城市的高校资源和人才流动更加快捷频繁。而除了上述引进高校的城市,省会南京凭借大院大所多,成为利用高校资源赋能城市创新发展的主要输出地。
身为全国科教重镇,南京拥有53所高等院校,其中有13所“双一流”建设大学;国家级研发平台120多家,在宁两院院士92人;高层次人才集聚度位居全国全省前列。近几年,南京高校不断将科教优势转变为创新成果,持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东南大学在紫金山实验室内牵头启动“天地融合卫星移动通信”重大项目,研制出国际先进水平的极低成本CMOS毫米波芯片,构建未来网络通信的骨架,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打下坚实基础;南京大学参与研发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向未来太阳空间的探测奔跑;问天实验舱的能源配置、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减振外套”、国产大飞机C919的云霄展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航天逐梦中与大国重器“同框”……一批批高精尖技术从南京高校中孕育,又沿途润泽到不同领域,成为不同城市的产业灵感。
南京高校的“慷慨解囊”不断将创新资源注入到不同城市,让创新产业的“蓄水池”更加深邃。正如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所说,南京大学将充分利用苏州校区建设这一机遇,紧密对接国家与区域发展需求,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助力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助力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名城名校“双向奔赴”的终点是一场共赢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短短8个字,包含一所历经百廿余年的高等学府,一座世界闻名的创新之城,以及“推动全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美好愿景。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实地考察,首站便来到苏州。在苏州工业园区察看创新发展成果展示时,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高校院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服务地方发展、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力军。正如信长星在会上所说,南大苏州校区的建设发展,南大与苏州的牵手合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异地拓展,而应该是战略性的“双向奔赴”。这种“双向奔赴”的实现路径则是:
——围绕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双向奔赴”,强化战略对接、校地协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抢占发展新赛道;
——围绕培育高层次人才实现“双向奔赴”,高水平建设新兴交叉学科群,培养更多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实现“双向奔赴”,深化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更加优越的创新生态,催生更多重大科技成果,实现更加充分的转化应用;
——围绕践行人文经济学实现“双向奔赴”,建设既有时尚科技范、又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新校区,让科创与人文齐飞、传统与现代共美,为苏州增添新的人文景观。
“江苏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名校和名城的‘双向奔赴’,不仅帮助高校扩大教学规模、提升科教资源,还能给地方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达到合作共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春龙表示,在推动城市和高校良性互动上,江苏实现了高校科研与地方经济的相互成就,为双方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可能。
“异地办学是当前城市引进高等院校的较好途径,除了双方资源互补,我们更期待看到更多城市和高校能在整体能力和水平上得到提高。”张春龙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