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18时51分,由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学生参与研制的空间元器件在轨验证科普立方星“田园一号”成功发射。“田园一号”重10公斤、轨道高度513公里,将在太空重点开展先进空间微推进和固体推进技术的在轨验证,江苏少年在浩瀚宇宙中率先留下年轻的“足迹”。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南京各小学创新科学教育,将科技启蒙的种子悄然播下,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正茁壮成长。
南理工实验小学:嫁接高校资源,让科技可感可见
“在天上工作有多酷?”“天上房子要怎么建?”“太空漫步有多累?”南理工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在航天课上提出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这种别样场景几乎每隔几月就会上演一次。
依托高校资源,学校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校展开合作,开设了航天、机械、无线电、自然等科普大讲堂,让学生们能在科学海洋中尽情遨游。“这是我们学校在科学教育中的优势,可以让孩子们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知识,也将科技的种子早早播撒在少年心间。”南理工实验小学科学教师吴凡介绍。
除此之外,学校在日常科学课的设计上也推陈出新。“我会鼓励孩子们动手,通过建构身边的模型让复杂的知识可感可知。”吴凡以自己的教学经历为例,在教授五年级学生学习机械课程中的滑轮部分时,她就引导孩子们利用生活中的器具制作滑轮;而在教授“蜡烛融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这一知识点时,她指导学生们将废旧的蜡烛切碎,融化后再用磨具进行定型。“孩子们对这类课后作业的积极性非常高。”吴凡说。
每周五下午,学校还开设“大综合俱乐部课程”,通过阳光房种植活动、卫星构造了解和测试等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对生活有观察、对科学有期待,科普教育就是让这种期待落地开花。”吴凡表示,仅依靠兴趣,难以形成对科学的完整认识,要上升到系统的科学思维,还需要通过知识的渗透让他们树立科学的理念,鼓励他们在探究的基础上展望梦想,这样的科普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
南京游府西街小学:从“学会”到“会学”,课内课外双管齐下培育科学小达人
10月13日下午,南京游府西街小学的教学楼里十分热闹,又到了每周三的社团活动时间。趣味实验、发明创造、模型制作、变废为宝等菜单式项目供学生自由“跑班”,电子制作、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专业校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精进技能。
作为南京市首批“江苏省实验小学”,游府西街小学在科学教育领域先人一步。校信息中心主任谢琦圣介绍,早在2004年,学校就开设了电子制作课科技社团,2005年开始举办科技节,2008年机器人社团成立后更发展为学校的特色社团,2019至2021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
此外,自2013年起,游府西街小学就开始实施“弹性离校”,是南京首批试点学校,科创活动是托管服务中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配合“双减”政策,游府西街小学在既有的社团活动之外,开设了可供不同年级选择的课后服务社团,科学、计算机、编程等课程都位列其中。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老师们的关注点从“知识层”深入到“思维层”,将教学目标从“学会”升华到“会学”。“我们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制定相对应的学习策略,不断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谢琦圣说,“一二年级我们注重锻炼孩子提问题的能力,三年级开始引导孩子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完成‘一页纸小论文’,高年级则鼓励他们用调查方法解决问题。”进阶式科学教育模式下涌现出一大批动手创作、动脑思考的科学小达人。
六(4)班王浩然就是个十足的科学迷,从小就喜欢用锯子、热熔胶枪等工具动手制作。进入小学后,他先后加入电子制作、木工、创客、纸飞机制作等多个科创类社团,利用学习到的编程、焊接等技能设计出“可预防近视的便携桌面”“钥匙忘拔报警器”等作品。“我学会从新的角度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每次看到创意变为现实的时候,我总是特别兴奋!”凭借这些科创作品,王浩然也成为今年学校科技节的“科学小院士”之一。
“孩子面对的永远是未来的世界,我们不能仅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武装一个未来的人。”谢琦圣说。未来,学校计划丰富科学课程和活动,将课内课外融合打通,重点放在如何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江北新区玉带实验学校:让科技之光点亮乡村孩子
列队前行的机器人、形态各异的航空航海模型、高深莫测的无线电测向……在南京市江北新区玉带实验学校的操场上,孩子们三两协作,用科技扮靓魅力校园。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玉带实验学校在科普教育上一直走在前列。该校是一所乡村小学,如何有限的资源下将科学教育效果最大化?对此,学校进行了形态多元的创新性研究。“核心思路是普适化,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共享科技知识。”校长祁立忠介绍。为此,学校开设了17个类型多元的活动研究所,还将科技知识引入校本课程。
此外,学校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满足孩子们多元的科技需求。“每周我们都会开展一次科普兴趣活动,全校学生被分成了22个兴趣小组,大家在活动中展现了极高的参与热情。”
“自主、独立。”这是学校在开展科普教育时向学生们传达的观念。不仅学生这样做,老师也会以身作则。“我们能邀请到‘大咖’讲课的机会很少,更多还是本校老师来授课,他们通过在校外自学科技知识提高自身水平,再带领孩子们开展科技活动。”祁立忠发现,学生们对科技知识的需求非常旺盛,就激励老师们不断给自己“充电”,形成良性循环。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在原有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延伸,通过扩大科普兴趣小组的参与面,引入更多丰富的课程等手段来让科普教育在创新中发展。
祁立忠告诉新江苏,每周的科普兴趣活动中,孩子们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玩赛车、飞无人机,他们都开心地不得了。”在他看来,不同于球类运动和舞蹈等活动,科普类兴趣小组能产生更为长效、更为深刻的影响。“孩子们会主动思考,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收看相关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深入人心,难以抹去的。”
祁立忠希望学生们通过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锻炼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也许只是灵感的一次闪现,都有可能播下一颗科技的种子,慢慢地开花结果。”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 徐春晖
编辑: 周永金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