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着金丝银线的云锦灿若烟霞,绘出旖旎春色的苏绣以线着墨,苏州评弹再现细雨润酥里的荡心动魄,皮影提偶定格民俗故事间的光影绰绰……一件件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让古老的光彩于今流转。时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江苏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引,一探非遗文化在江苏大地上的“古韵今生”。
“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实现与非遗的不期而遇
背靠津逮楼,置身水幕中若隐若现的桥面回廊,看身着戏服的女子轻捻纸扇,摇曳移步间,戏曲入耳婉约缠绵。端午假期,南京市博物总馆与南京旅游集团熙南里街区联合打造的文化旅游夜游项目《甘宅雅韵》正式公演。依托甘熙宅第的戏曲及非遗文化资源,“行进式夜游”与“沉浸式演艺”应运而生。
“甘熙宅第是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甘家又是京昆世家,底蕴深厚,以此为背景定制《甘宅雅韵》再合适不过。”据熙南里街区工作人员介绍,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非遗与民俗文化都将被搬到街头,游客可穿行在笪桥灯市的灯火天街,流连于“六潮雅集”的非遗街摊,或驻足“复兴书市”,淘出老信札里的怀旧时光。“街区进驻了秦淮灯彩、南京剪纸、南京绒花等十多个各级非遗项目,游客能在沿街游览的过程中和非遗文化不期而遇。”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熙南里的明清建筑群成了非遗文化在此扎根的绝佳土壤。始成于三国时代的西津渡虽掩身老城杂错的市井巷陌,却也在千年日夜轮转里印下深深车辙,回荡江涛与舟楫交错的岁月之歌。
大锅里滂着小锅盖,煮出的面爽滑筋道带有杉木香气;米酒混着麸皮醋化发酵,久经煎煮后酸而不涩、香而微甜;黄泥塑形钻孔,“太平泥叫叫”吹响儿时记忆……镇江独有的非遗项目散落在街区各处,将西津渡1800米游线完整连接,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路线。
“我们从非遗保护和传承入手,联合街区民间艺术馆等,将非遗项目串联成展销、体验、游览,让游客全方位感受非遗文化在街区的融合。”镇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李良武将非遗文化的融入概括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西津灯会、民俗文化周、金山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活动接续推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于此,以“行街展演”“传统手工技艺现场展示”“非遗作品联展”等多种形式烹制文化盛宴。
“未来我们希望让非遗文化走出街区,在商业综合体、市民广场组织非遗项目展演,让更多市民了解非遗。”李良武说。
2021年起,江苏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在全国省级层面首倡“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新概念。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空与形式限制,在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于景区内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
目前,游客可在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省级旅游风情类特色小镇、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各类场景中“偶遇”非遗、品味非遗。
“云上”新基因,用年轻语言倾诉传统技艺
指腹发力,织布机上勾起纱线,木梭在经纬交错的律动中舞出山河层叠的气韵。光影洒向罗布的一瞬,伞骨间细纱开始滚动,和着充满节奏感的木质吱呀声,镜头将这动人场景悉数留存。
这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吴罗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立群向粉丝展示的一段织布视频。今年举办的抖音电商第二届生态大会上,他获评“年度人物”,成为抖音电商达人中的佼佼者。
“手握梭子几十年,我想让人们知道苏罗的美,越多越好。”朱立群不愿看到吴罗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守艺’之外更要‘传艺’,我想让大家接触苏罗、穿上苏罗,了解它背后传承千年的文化。”
2021年初,“朱伯伯的苏罗”账号在抖音上线。朱立群团队将织布机搬到直播间,把罗布织品放进网售链接,用方寸之屏揭开苏罗面纱,让曾经的“奢侈品”飞进寻常百姓家。
“姑苏之美,衣罗而来。”朱立群开设的“苏罗的小店”几经创新,不光用传统服饰吸引汉服爱好者,也凭借发圈、团扇、罗帕等小物件打开刚“入坑”群体的市场。一年来,小店销量见好,售出4000多单罗织品。“现在内销的比例占到了80%,外贸比例能占20%。”朱立群说。
针线腾挪至方寸布料,在以厘米计算的布面上稳当把握针脚走向,纫秋兰入香包内里,细针密缕间展露殊致纹样。国家级非遗项目徐州香包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井秋红在今年初起开始“触网”,为徐州香包注入互联网“基因”。
井秋红介绍,在过去,街头巷尾人人都爱别香包于腰间,以圆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景。“它也许被遗忘过,但从来没远离人们的生活,入驻互联网,就是想让更多人看见。”
“有个性定制需求的客人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点子点醒了我,让我从传统香包的框架里跳出来,有了更多创意。”对井秋红来说,除了借电商创造生意价值,她更为重视社会价值的表达,“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水’,当时代涌现出色的内容,我们应该抓住它,用守正创新来让非遗更有生命力。”
6月10日,“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如期开展,泥骨却显峥嵘的紫砂器皿、刀笔游走出的径寸核雕与贴窗庆余年的大红剪纸等江苏非遗,在“云端”重焕异彩,辉映出千百年来的丰饶文化。
“非遗购物节”连续举办的三年间,静态展陈、活态展演两相结合,为人们奉上一场场欢跃喧闹的非遗“大集”。今年,在“非遗+电商+直播”等模式助力下,江苏省内365家非遗店铺汇聚电商平台,齐献优秀传统非遗技艺。
“非遗”裹上“时尚范”,百年传承越来越“潮”
“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让非遗文化触手可得,线上非遗展示使百年手艺得以传承。而非遗文创、非遗盲盒、非遗数字藏品等符合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也让传统非遗在与新潮设计的碰撞中,加速走进现代生活的步伐,为年轻人爱上非遗提供百变视角。
始于明末的无锡惠山泥人以其构思隽妙、做工精细赢得百姓喜爱,曾获“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之誉。如今,位于南长街453号的泥人咖啡馆为“倷泥模模”赋予另一种形态,憨态可掬的阿福阿喜、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印上杯身,变身泥人美式、阿喜拿铁、泥娃娃澳白,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文化符号。
除此之外,以惠山泥人为原型的“倷泥模模”盲盒手办也在各文化集会中表现亮眼。穿着背带裤的阿福、头戴粉樱的阿喜摆出一副拽酷模样,虽不似记忆里那般笑眼眯眯,却让惠山泥人以国潮IP的身份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备受年轻人关注的数字藏品则是直接让人们“拥有”非遗。扬州运河文投集团联合中国印刷博物馆广陵分馆,将数字技术融入动画,推出《群仙贺寿图》数字藏品。工匠以刻刀走笔版面,细腻刀刃勾勒出宏大图景,让它成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巅峰之作,也成功吸引3.2万网友在线“秒杀”。
“将现代科技手段和理念植入传统创造中,使非遗焕发新的生机,并进入寻常百姓家。”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导师白莉深耕民俗学研究,在她看来,不论是非遗文化与景区的融合,还是线上渠道的广泛传播,无疑将推进非遗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让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滋润当代人的心灵。
“未来,非遗的传播要融入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多策划和举办人们便于参与的线上线下非遗活动。”白莉提出,要创新非遗传承模式,开展社区、学校非遗课堂,在景区、商场提供非遗分享空间,开发便利的非遗定制和配送服务软件。“让非遗全面进入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在文化生活中绽放光彩。”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柏丽娟 童棹凡
编辑: 柏丽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