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夜12点,南京最后一班地铁停运后,田萌和同事们开始工作。穿好荧光安全服,头戴探照灯,提着沉重的测量机器人、电子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他们走进漆黑空荡的地铁隧道。
“地铁是城市的动脉,为了保障地铁运行安全,我们要在晚上监测地铁保护区内有施工作业的区域,主要是对隧道沉降、位移等,然后整理数据上报。”田萌是江苏地质一队轨道安全监测团队的技术人员,2016年5月,团队20位监测员就投身南京地铁保护工作。“当地铁保护区内有施工作业,就需要对地铁结构安全给予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会根据自动化监测数据和人工监测数据科学计算出变形速率和阶段变形量。若超过规定范围就会预警,结合外部施工情况研判。”
团队成立至今,监测里程长达1500余公里,外出作业3000组次,累计监测处理各项数据数十万条。
“今天测的是南京江北一段区间,左右线各400米,估计需要3小时左右测完。”田萌告诉新江苏,地铁隧道施工安全要求较高,且“空窗期”较短,因此监测队每次夜间作业都万分紧张,大量数据的产出一般都出现在凌晨0:00至3:30。“有的区间很长,我们要背着沉重的仪器角架走到工作点,往往还没干活就浑身大汗。冬天挺好,天冷就当热身了。”田萌笑着说。
地下作业不比地上,连续几小时摸黑工作常让队员们眼睛酸涩,还会经常处理各种突发。田萌记得,一年国庆假期,团队到长达十多公里的地铁高架线路作业。由于项目地处远郊,道路崎岖,队员在布点监测一周内经历多次车辆陷坑。“有一次,实在陷得深只能等救援,路途太远,救援车到达时大家已困得睁不开眼。”
通常情况下,每位队员每月值20个晚班。奔走在不见天日的地铁隧道里,他们重复着打开仪器、记录数据的步骤,无聊且枯燥。但每次监测队员们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地铁安全事关全城百姓,巡查监测唯有严格把控细节,才能防止“针尖大的窟窿漏过斗大的风”,不让“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
“虽然我们采用了多套自动化监测设备,但人工监测始终不能丢,我们监测员是‘报信’的,1毫米都不能疏忽,人命关天。”
今年春节,监测队安排了4位常驻南京的监测员组成应急值班组,完成正月初一、初二和初五夜晚地铁隧道监测并完成报告编制。事实上,过年期间大多数施工项目都已停工。“停工不停测,只有做好监测才能保障安全。”田萌表示。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苑青青 张品 通讯员 王昕
编辑: 苑青青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