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高于全国水平5个百分点,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280万……据《2020年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江苏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34.1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3.32%,江苏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民生期盼,如何积极构建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高效协同,更好地方便老年人生活?面对养老需求的提升,两会代表委员再次聚焦“老”话题,探索新方向。
老有“医”养,鼓励专业医护“下沉”基层
“老人最近身体怎么样?这两天又降温了,还是要注意防寒保暖。你自己也要保重身体。”上会期间,江苏省人大代表、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街道南巷社区党委书记秦泗花还惦记着社区的事儿。接受新江苏记者采访前,她刚打完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是社区居民董安德。
“董师傅的妻子早年过世了,家里的百岁老人就靠着这个好女婿日常照料。如果咱基层养老体系能进一步完善提升,更多专业医护人员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董师傅在照顾老人之余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丰富的社区活动了。”秦泗花说,作为一名基层代表,老百姓的身边事就是她的心头事。
从传统自住养老到主动积极养老,养老服务的内容也由低层次的满足日常生活照料升级为高层次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及精神慰藉。“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体系相对完善,但苏北地区养老还有一段探索的路需要走。”秦泗花认为,要真正做到“老有颐养”还需要多方聚力。
“此次上会,我带来的一个建议是‘加大对苏北地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其中重点关注基层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秦泗花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定期组织对养老专业人员、志愿者的多类技能培训,吸纳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老年护理的服务。多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专业医护人员下沉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中,让养老服务业得到更加健康长久的发展。
老有所乐,“适老化”助银发族乐享“数字生活”
打开手机App,打车、预约一键完成;扫扫二维码,买票、买菜统统搞定。迈入数字时代,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些年轻人的“标配”,对不少老年人而言,却是一道“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数字高墙。
“为银发群体提供适老化数字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政府、企业、社会和家庭要共同努力,让老人同样享受数字时代的红利。”省政协委员、徐州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金云女建议,互联网平台应开发更多“适老化”产品,更多考虑老年人的用户体验。比如在智能设备上提供“老年模式”“长辈模式”、开发更多专注于“听”的有声APP等。“要为老年人提供有质量、有温度、有情怀的数字服务和内容供给。”
相比起产品的“贴心”改造,金云女认为,家人的带动是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根本动力。“只有家庭和社会给予老年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才能助力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子女应给予老年人更多关注、耐心和包容,支持并帮助老年人拥抱数字化智能时代。”
同时,她还建议社区提供更多的帮扶服务,通过开办老年人网上课堂、智能手机培训、网上兴趣群组等方式,帮助中老年人掌握医院挂号、公交查询等实用功能,为辖区老人提供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环境,充分调动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冯晓丹 王宛璐 郭蓓 苑青青 周永金 黄琰
编辑: 周永金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