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大力支持育种以及重点项目,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作为种业大省、用种大省,江苏如何确保粮食供给安全,如何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如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省两会期间,关注农业农村发展的政协委员们纷纷献出良策,助力江苏打好种业翻身仗。
过去几十年,我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很多包括畜禽、高档蔬菜等品种都依赖进口,有区域特色的种质资源的保护不到位,市场竞争力逐步退化。
“曾经一段时间我们对国外品种引进力度大,国内苗头性品种没有市场空间,再加之传统育种手段效率低,新手段装配投入不足,产出情况不容乐观。”江苏省政协委员、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易中懿告诉记者,院里近4000员工中有近1000人在从事品种创新,但由于装备投入和研发经费的缺乏,去年的品种权收益较五年前下降近10个百分点。
如何进一步增强我省种质资源竞争力、保护力、创新力,助力打赢这场翻身仗?在很多委员看来,首要条件就是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作为品种创制的“弹药库”的“掌舵者”,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赵涵建议,一定要对发现的优异地方种质资源想方设法收集保护。在大规模土地治理、农民搬迁规模种植前期认证时,要及时组织专家对相关区域进行种质资源调查,抢救性保护优质资源。还可通过新建中长期种质资源基因库,利用技术手段综合保护农作物、果树、畜禽等农业种质材料。
留住人才,才能让人才发挥最大作用。针对农业技术人员工资环境差,收入低等问题,省政协委员、人资环委副主任刘习东建议,要以“后继有人”为重点加快科研队伍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粮种科研工作;加强农技服务队伍力量,在提升品质的同时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粮农收入。
保护好、利用好优质种子,才能收获累累硕果。种子的“个体信息”如何合理合法共享?赵涵表示,应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建成具新型农业组织资源管理共享系统。“共享库中针对各类农作物DNA指纹图谱库,可以运用分子遗传技术快速识别假冒伪劣种子,为种企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创新氛围,也起到了知识产权保护作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行业创新最终落脚为企业创新。只有提升育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等形式,才能引导人才、项目等优质创新资源流向企业,为企业自身注入创新基因。”易中懿告诉记者,农科院近三年来已先后和种业企业共建成立了三家产业研究院,有效推动了品种创新的精准性和企业育种能力的提升。赵涵也表示,要积极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开展卡脖子技术的全链条联合攻关,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科技优势,形成江苏产业优势。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郭蓓 苑青青
编辑: 苑青青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